孙过庭缘何在《书谱》中不提张旭、怀素?
标签:
王锦忠书评书法草书书谱 |
分类: 翰墨飘香(书画摄影) |
孙过庭缘何在《书谱》中不提张旭、怀素?
文/王锦忠
《书谱》是什么谱?
是中国书(法)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书(法)学论著。同时,还是一本可供临摹的书法范本。故而很“靠谱”。
《书谱》的作者孙过庭为谁?
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诸体兼善,尤擅草书。宋米芾有评:“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唐人有评:书乱二王。是唐代继承王羲之行草书风成就最高者。
《书谱》中提及哪些书家?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晋末称二王之妙。”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代以来,到我(孙过庭)这个年代为止,擅长书法的人,有汉、魏时期的钟鹞和张芝,晋朝末期的王羲之、王献之,这四位卓绝书艺、墨品精妙。
那么,这四位谁比谁更胜一筹呢?
“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一句话交代了自己对三人的看法:钟鹞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而王羲之兼而有之。
自然,文中还有这样的观点:比较张芝的草体,王羲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鹞的楷书,王羲之又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于一体的功夫稍逊,但王羲之能博彩众长,因此三人各有短长。
剩下的事是比较二王了。
这个时候跑出来另一个名人——谢安。
“谢安索善尽牍,而轻子敬之书。”
说的是这位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一向善写书信体,而瞧不起王献之的字。可能谢安还是个书法评论的业内人士,因此,献之很想得到谢伯伯的肯定。
“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王献之曾经用心写了一幅得意的字送给谢安,去之前认为必定被谢安收下保存起来。然而,被谢安写了些评语退了回来,于是非常怨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说有一次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献之回答: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献之自负地答:一般人哪里懂得!
这个“一般人“当然是说给谢安听的。王献之这么说有折辱谢安以报前日之恨的意思。
那么孙过庭对此作何看法?
“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
自称胜过父亲,这说得不是太过分了吗!众所周知,你王献之的笔法是继承乃父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
那么王献之最终有没有明白这一道理呢?
孙过庭在《书谱》中又收录了一个父子间的故事借以说明。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
有一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京都自家的)墙上题字。走后一心想搞怪的王献之悄悄地擦掉那字,题上自己的字,认为自己写得不错。哪知道等羲之回家来,见到题字后叹息起来:我临走时真是喝高了啊!(居然写成这副样子)献之听了这才感到很惭愧。
孙过庭由此发表了观点:儿子不如老子,是毫无疑问了。
其实,王献之的人品之烂,还在于他“假托神仙,耻崇家范。“说什么他的笔法是神仙所授,而非继承家学。这不是扯淡吗!而在著名的兰亭雅集时,据说这位仁兄还出了个糗事:曲水流觞到了他面前,照例是要端起酒来即兴作诗的,他居然憋了老半天也憋不出一二句像样的诗来,当场难堪。这不是冒充雅士混圈吗?可见其才情也不咋的!况且,其字肥,对字肥者有“墨猪”论,何故自矜。
《书谱》中为什么没提及张旭?
“草圣”张旭,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一看这些别号,可知张旭君是个朋友圈很受欢迎的人。
史称张芝与张旭的作品混淆。是不是这个原因,而致孙过庭未把张旭推崇,列入《书谱》呢?
非也。而是两个人年龄相差了约半个世纪。孙过庭生卒年为(646~691),张旭生卒年为(685年?-759年?),即使二人共世之时,张旭尚为童蒙,孙何以知张旭后成为草圣?
那么怀素是否如张旭情况类同?
然也。怀素生卒为(737~799),于孙过庭过世92年后才出生,更是不可能收录《书谱》。
假设孙过庭、张旭、怀素三人为当世成名、相知,又当作何评?
大抵会与后世书家达成共识:张芝有临池之妙,而张旭神鬼莫测,且张芝遗墨少之又少,张旭则足以让后世叹为观止。至于怀素,果然瘦劲飞动,但显楷书功底不实。倒可以借用孙过庭《书谱》中言以概之: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意思是说: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去规范法度。
在这一点上,怀素似乎应当向张芝学点。《书谱》有言:“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说张芝并不擅长写楷书,但他的草体具有楷书点画明晰的特点。
吾观《书谱》,文中虽言书法规范,但不乏丈夫立世真言,感慨良多,摘录几句以飨诸君:
“君子立身,务求其本。”
“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观乎于天,以察时变;观乎于人,以化成天下。”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
至于译文,就不再补述。就此打住,君慢慢体会个中之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