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花花》随想

(2008-10-20 14:01:14)
标签:

兰花花

信天游

陕北民歌

三十里铺

传奇故事

电视剧

随感

杂谈

分类: 黄河心曲

《兰花花》随想

 

《兰花花》随想

文/黄河谣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悠扬婉转的歌声,优美动听的旋律,朴实生动的语言,把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子完美呈现在听者眼前,接下来:

正月里(那个)那个说媒,二月里订,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这两段歌词反映了地域文化,传统的婚嫁风俗,同时得出信息,兰花花的婚姻是不幸的,是被逼迫的。

兰花花我下轿来,东望西照,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


    心里只有情哥哥,对周家猴老子恨之入骨,表现了兰花花倔强的性格和一心要逃离魔爪的坚定信念。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有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呦长在一搭。

 
    后两段再现了兰花花向往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美好的愿望以及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和决心。

    这首经典的陕北“信天游”形式的叙事歌流传多年,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的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唱,凄美的爱情故事带给人们太多的感动和不尽的感慨。当第一次听到这优美的歌声时,就被这动人的旋律所吸引,被生动的故事所打动,为坚贞不愈的爱情而感动。诸多的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被这首经典的民歌深深地感染着,创作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曾有许许多多的歌唱家、演奏家、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演唱、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把这部经典作品奉献给了听众和观众,使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中笔者聆听观赏到的《兰花花》就有女声独唱;领唱合唱;无伴奏合唱;二胡协奏曲;笛子、管子独奏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古筝曲;歌舞剧;民族芭蕾舞;交响诗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兰花花的光彩生动形象和与三哥哥的凄美爱情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听众和观众,印在了人们心中,厦门爱乐乐团还将交响诗《兰花花》带到了柏林爱乐大厅,让《兰花花》走向了世界。

    《兰花花》随想1998年至2002年在陕北工作的几年中,常常听到人们谈及兰花花,唱起《兰花花》,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兰花花姓姬名青芳,小名叶子,祖籍米脂县姬家卯,1920年生于延安临镇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心灵手巧,勤劳朴实,且长得无比俊秀,十几岁时出落得如花似玉,聪慧水灵,像马兰花一样惹人喜爱,村里人就送给她了“兰花花”这个好听的名字。姬青芳有个哥哥在杨虎城的队伍里当差,后来在延安县临镇创办了学校,姬青芳在哥哥的学校里读了几年书,十八岁时嫁给了地主家庭出身的青年石志英,夫妻恩爱,感情非常好,石的父亲曾在杨虎城军队里任警卫连长。四十年代初,姬青芳不幸死于痨病,后来石志英终身未娶,直到1993年去世。

    无独有偶,在延安以北一百九十多公里的绥德县三十里铺村,同样有着一段生动感人的爱情故事,有人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信天游,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
 四妹子交了一个三哥哥,
 他是我的知心人。

 

三十里铺来遇大路
 戏楼拆了修马路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咱们二人没盛够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
 人人说咱二人天配就,
 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


 叫一声风英你不要哭,
 三哥哥走哩回来哩,
 有什么话儿你对我说,
 心里不要害急。


 洗了个手来和白面,
 三哥哥吃了走三边,
 翻过了七沟八道梁,
 三年二年不得见。


 三哥哥走起上坡坡里下,
 四妹子畔上灰个塌塌,
 有心拉上个两句话又怕人笑话。
 又怕人笑话。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歌中唱到的凤英确有其人,至今健在。四妹子大名王凤英,家住绥德县城东北十五公里的三十里铺村,村边有一条公路为河北岐口至银川的307国道。我常常往返于北京、太原至绥德之间,曾无数次经过三十里铺村,每当看到村口路边石碑上的村名时就想起了信天游《三十里铺》。记得一次与铁道部工管中心西北分部的同事在神延铁路建设工地采集资料时,顺道从辛店沿307国道向义合方向来到了三十里铺村,摄影师胜利大哥和成都来的张老师提出想见一见王凤英,但是非常的难,因为我们知道王凤英是不轻易见人的,我们也从未见到过,接下来拍了一些风景照片后便返回绥德县。据绥德县委宣传部的人说,王凤英不愿见人是有其原因的,多少年来,人们把她的故事用各种信天游版本传唱,还编排了秧歌剧,甚至有人编成了荤段酸曲,使得王凤英一家人十分恼怒,曾经寻歌来访的一些作家记者采风时遭到拒绝和谩骂。这些来访人触动了王凤英及家人的神经,觉得羞于见人。歌中提到的三哥哥是同村的青年,王凤英是抗战初期随父母为逃避战火由黄河边迁移到三十里铺村的,父母给大户人家当长工维持生计,时间久了在与当地村民往来《兰花花》随想中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忠厚仗义的三哥哥曾经救过王凤英的性命,四妹子为了报答三哥哥的救命之恩为三哥哥做了一双鞋,你来我往的二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三哥哥当兵未归,在新疆有了工作成了家,四妹子王凤英感觉与三哥哥是没有了希望,在父母的劝说下嫁给了本村的黑姓青年,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年轻人。与三哥哥的爱情是美好的,但终究没有成为夫妻。姓黑的与王凤英这对恩爱夫妻风风雨雨几十年,二位老人过着平静的生活,不愿意重提旧事,怎能够容忍《三十里铺》的搅扰。

    《兰花花》与《三十里铺》虽然故事的发生地不同,却都是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以信天游的艺术形式被人们传唱着,歌颂着,表达着对美好自由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坚贞不逾以及黄土高原人的倔强性格和坚定的信念。

    最近辽宁电视台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兰花花》,观赏了几集后感觉不错,总感到好像把《兰花花》和《三十里铺》两个故事串在了一起,插曲和音乐不仅仅是《兰花花》,还有《三十里铺》以及其它一些熟悉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再有剧中故事发生在绥米县,剧中人物大财主周老爷是绥德人。笔者在绥德工作生活期间曾听说三十里铺村确有周姓的大户人家。把《兰花花》从延安移到了绥德,这样巧妙的移花接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内容更加丰富。电视剧《兰花花》中还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山西汾阳府财主蔺老爷想法设法强娶兰花花的情节,更加说明了兰花花的美赛天仙,家喻户《兰花花》随想晓,人见人爱,就连黄河以东的汾阳府都知道陕北有个兰花花,剧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很相符。绥德地处晋陕宁通道的中段,内蒙通往省城西安的南北通道亦经于此,形成东西南北交通十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成为商品物流的集散地,这里商贾云集,贸易兴盛,历来有“旱码头”的说法,是旧时陕北地区的商贸中心,被誉为“天下名州”,至今“天下名州”四个醒目的摩崖石刻大红字仍然存留在县城中央大理河岸边的山崖上。晋商更是此地的常客,兰花花的美丽传说也会自然而然的流传到黄河东岸。剧中性格倔强的兰花花由于拒不服从这桩强迫的婚姻,为了逃离蔺家的魔掌和周家的追命,被迫与嫂子为伴走西口到了内蒙古草原,这点也符合历史背景。旧时期晋陕两地有走西口的风俗习惯,大都是为了生计和贸易,其中不乏有因各种原因逃生避难的。电视剧《兰花花》是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演员的精彩表演非常接近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兰花花勇敢冲破封建束缚,追求婚姻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兰花花坚贞不屈,不畏强暴,与恶势力顽强抗争的无畏精神。对白的背景音乐大量采用了流行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元素,悠扬婉转优美的旋律沁人肺腑,完美地衬托了兰花花的人物色彩,使其更具感染力,生动感人,增强了观赏性。

    《兰花花》的《三十里铺》,《三十里铺》的《兰花花》,两个故事同一个时代,同样的情感,同一种感受。这两首流传于黄河流域西北高原的信天游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动人的传说,有时冥冥之中会把兰花花与王凤英合二为一,因为四妹子和三哥哥的爱情故事已深入人心。凄美的爱情故事已成为过去,悠扬动听的旋律仍在回响,美丽的传说仍在继续。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

 

《兰花花》随想《兰花花》随想

电视连续剧《兰花花》剧照

 

《兰花花》随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王沂东的油画作品《兰花花》

 

注:除笔者照片外,其它图片均来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