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本怀读诗:曹东五首
标签:
曹东诗歌原创 |
分类: 诗歌 |
立即和彻底的毁灭
lasadechuntian
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如果拒绝投降
将遭到立即和彻底的毁灭
那末日景象
现在我们看见了
悲痛和悲悯都不具有力量
在核引爆点
某小学校
教室像一排黑色烟盒
念书的孩子
燃成一小截烟灰
我见过的网民里颇有些战争狂,动不动就喊打,而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源于一直以来社会都缺少对战争残酷的教育与认知,尤其那些抗日神剧给人带来的轻松与搞笑,特别容易导致人们以为战争不过一场游戏乃至于儿戏。
倘若仔细读过本诗,估计这些人有可能醒过来:战争还真不是儿戏,战争还真得死人,不但死亡者甚众,而且肯定伤及无辜,比如诗中“某小学校”,那里的老师与学生离战场仿佛很远,但在现代化背景之下,战场早就没了前方后方之分。
尽管我个人对日本军国主义恨之入骨,但对诗里的学校、教室以及那些被“燃成一小截烟灰”的“念书的孩子”,依然心存悲悯;不管他们长大以后将会如何怎样,但至少在那一瞬间他们还只是一群年幼无知的孩子。
就表达而言,诗中呈现既有秩序,又十分客观,诗人虽只是记录事实本身,并无半句评判(议论与抒情),但透过其陈述,读者自不难感受他对战争认知的清醒,同时也可感受到他对无辜丧命者的怜惜。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IzrLQw4693eljCmMt4jKLj0cSKRxHkWZBOIgtT3icZBtdVfkSw9LibsyiazNkp2pRgoO1ZmMaeF1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农 药
lasadechuntian
农药不一定给害虫吃
饥荒之年
小麦、苞谷、花生
播种前
用药水浸一遍
坡上瓜菜牵长藤
瓜还小
表面喷洒雾化剂
祖宗牌位下
供果又减少几个
于是涂上杀虫粉
种子毒死刨食的儿童
瓜菜毒死偷摘的近邻
祖宗的供果
毒死祖宗
祖宗被迫再死一遍
由于本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故诗中列举“农药不一定给害虫吃”之种种情形,或多或少都有所见闻乃至体验,同时,在我的记忆里,如此情形并非只会在“灾荒之年”出现,平常年景好像也是如此。
“种子毒死刨食的儿童/瓜菜毒死偷摘的近邻”,这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今天,肯定会有官司打,肯定要惊动各级有关部门,在当年却很可能死了就死了,最多不过哭上几声、骂上几句,因为那是一个命如蝼蚁的年代,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此很难有真切的感受。
就表达而言,让我觉得颇有意味的在于“祖宗的供果/毒死祖宗/祖宗被迫再死一遍”。既然已经上了牌位,说明这些祖宗早就死了,而早就死了的祖宗怎么还可能被毒死呢?同时,祖宗又怎么可能“被迫再死一遍”呢?但仔细品味之后,我以为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揣摩:祖宗看到自己的后辈因偷吃给自己的供果而被毒死,心中一定不是滋味,当他们看到供果被“涂上杀虫粉”之时,当他们看到供果被不懂事的后代取食,一定有阻止的冲动,但他们只是一张画像或者一个牌位,眼睁睁地看着子孙赴死而无能为力,这就难怪诗人说这是在“毒死祖宗”以及“祖宗被迫再死一遍”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IzrLQw4693eljCmMt4jKLj0cSKRxHkWZBOIgtT3icZBtdVfkSw9LibsyiazNkp2pRgoO1ZmMaeF1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高 原
lasadechuntian
汽车在高原行驶
明月悬挂前方
硕大
圆润
与方向盘几乎重合
让我瞬间
产生了幻觉
仿佛独自坐在地球上
手持月亮
驾驶着整个尘世
颠簸前行
本诗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后半部分的高超想象,可谓境界博大、情景真切、感受独特;同时,因前半部分的环境营造,又让我以为这“幻觉”实在是有几分可能。
就表达而言,精粹则在后三句,尤其为其中动名词之间的搭配,“手持月亮/驾驶着整个尘世/颠簸前行”,如此搭配真可谓神来之笔,即使放在李白、苏轼同类题材的诗词里,也完全可以与之比肩。
在此我想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爱诗者,必须做到不薄今人爱古人,千万莫要以为月亮都是古代的圆,诗词都是古代的好。近百年来现代诗已有长足发展,的确涌现出了一批令人称道的好诗,其中不少还出自于无名者之手;假如你还不具备足够的阅读支撑,那就千万莫跟着某些所谓诗评家瞎嚷嚷,动不动就要将中国现代诗数落得一钱不值!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IzrLQw4693eljCmMt4jKLj0cSKRxHkWZBOIgtT3icZBtdVfkSw9LibsyiazNkp2pRgoO1ZmMaeF1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许多灯
lasadechuntian
许多灯,在我身体的房间
亮着。我轻轻走动
它们就摇晃
影子松软,啮咬一些痛觉
我上班下班,挤公交车
陪领导笑谈。十年了
竟无人发现
只在一人时,我才小心地打开
并一一清点,哪些灯已经熄灭
刘川与朱剑也曾有过类似题材的写作,因为手头没有资料,所以难以判断他们谁涉及这个题材更早。
就表达而言,本诗似乎更关乎生存,也更接近自省,同时还涉及到了个体隐私。对不少人而言,因那各种各样的名利羁绊,原本“许多灯,在我身体的房间/亮着”,后来却一盏盏地被熄灭,并且,很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熄灭往往不知不觉,有时甚至情不自禁,于一个不善于自省与反思的人而言,自然很难注意到自己身体内的灯还剩下了多少。
我想曹东应该是个习惯于自省与反思的人,这才会“十年了/竟无人发现/只在一人时,我才小心地打开/并一一清点,哪些灯已经熄灭”,同时,这个细节也可充分凸显“我”那慎独而又低调的性格。
作为一个新生命,在他来到这个尘世之时,上帝一定为他点亮了许多灯,希望他既能照亮自己,也可指引他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人却自觉不自觉地将属于自己的那些灯一盏一盏地熄灭,这不仅会给他人造成不便,也会常常让自己深陷于黑暗之中。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Ljib4So7yuWiaIzrLQw4693eljCmMt4jKLj0cSKRxHkWZBOIgtT3icZBtdVfkSw9LibsyiazNkp2pRgoO1ZmMaeF1iag/640?wx_fmt=gif&tp=webp&wxfrom=5&wx_lazy=1
送 葬
lasadechuntian
一群人抬着一个人的尸体
走在离开的路上
也可以说,一个人的尸体带领一群人
走在回去的路上
“一群人抬着一个人的尸体/走在离开的路上”,这是事实,也为常态;“一个人的尸体带领一群人//走在回去的路上”则不免有些荒诞的气息,至少它不属于习惯表达。
倘若仔细品味,二者间的关系却的确“也可以说”:于生命个体而言,自出生那天开始,就已经“走在回去的路上”,因此,“一个人的尸体带领一群人//走在回去的路上”也算得千真万确的事实。
就表达而言,诗之张力在于这对比所制造出的震撼,生死原来都在这“离开”与“回去”的路途,最能够打动我的则为诗人对生死认知的透彻,诗中每一个字都渗透出了几分来自骨子里的冷峻与苍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