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
(2008-09-17 23:45:30)
					
											标签:
																				
                            教育 | 
					分类: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 
第四章 
一、 学习目标
了解现金资产的构成,掌握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方法,掌握流动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二、 学习内容
1.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和原则
2.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与流动性需求
3.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三、 本章重点与难点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构成;影响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因素;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方法;流动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货币,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业务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以应付存款提取及贷款需求。直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现金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一、现金资产的构成
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一般包括下几类:
1.库存现金:是银行为了满足日常交易之需而持有的通货。
库存现金的主要作用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
库存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从经营的角度讲,库存现金不宜太多。库存现金的经营原则就是保持适度的规模。
2.托收中现金:是在银行间确认与转账过程中的支票金额。
当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收到的支票存入银行时,不能立即调动该款项,而必须在银行经过一定时间确认之后方可提现使用。
3.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各国货币当局均规定商业银行应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作为银行准备金的基本账户。在中央银行存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超额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准备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
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银行备有足够的资金以应付存款人的提取,避免流动性不足而产生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破产。
如今,存款准备金已经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得动用。缴存法定比率的准备金具有强制性。  
超额准备金是指在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银行可以用来进行日常的各种支付和贷放活动,也可以随时从该账户上提取现金。超额准备金是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指标,直接影响社会信用总量。
4. 存放同业存款:是指存放在其他银行的存款。
在其它银行保持存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银行在同业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
由于存放同业的存款属于活期存款的性质,可以随时支用,因此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
二、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
在确保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使现金资产达到适度规模。 
三、现金资产管理的原则
1.适度存量控制原则
银行现金资产的总量必须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规模上。
这个适当的规模是指由银行现金资产的功能和特点决定的,在保证银行经营过程的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银行为保持现金资产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最低时的现金资产数量。合理安排现金存量结构也非常重要。
2.适时流量调节原则
银行要根据业务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变化,及时的调节资金短缺头寸,确保现金资产的规模适度。
3.安全性原则
商业银行现金资产主要由其在中央银行和同业银行的存款及库存现金构成。其中,库存现金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必要的支付周转金,它分布于银行的各个营业网点。银行在现金资产特别是库存现金的管理中,必然健全安全保卫制度,严格业务操作规程,确保资金的安全无损。 
 
第二节 
一、存款准备金的构成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法定准备金;二是超额准备金。二者之间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
二、法定准备金的管理
(一)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方法
1.滞后准备金计算法    
根据前期存款负债余额确定本期准备金需要量的方法。
主要适用于银行对非交易性账户存款计算存款准备金。
2.同步准备金计算法
以本期的存款余额为基础,计算本期的准备金需要量。
主要适用于商业银行的交易性账户存款计算准备金。
(二)法定准备金头寸的调整
原则:在满足中央银行法定要求前提下,通过自身努力,尽量使准备金账户最小化。
预测: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需要提前预测在准备金保持期内的各种存款与库存现金的变化状况,据此制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具体管理目标。
调整:银行将已缴纳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实际需要量进行比较, 若不足则补足,若多余则调减以增加收益。
三、超额准备金的管理
(一)影响超额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
存款波动
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与银行存款流出存在正相关关系
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视贷款对象开户情况而定
其他因素
向央行借款
同业往来
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调整
调节原则:相对成本较低核定必要的超额准备金保有数量。
调节方法:比较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和不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损失成本。在预测需要量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头寸的调度。
调度头寸的方法:同业拆借、短期证券回购、商业票据交易、中央银行融资、商业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度等。
第三节 
一、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及其种类
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是指客户对银行提出的必须立即兑现的资金要求,具体分为存款客户的提现要求和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流动性需求存在着四种类型:
短期流动性需求:是一种短期现金需求。季节性因素是影响存款的变化和贷款需求波动的主要因素。
长期流动性需求:是一种长期现金需求,这种需求主要由银行所服务的社区或者产业的经济发展所决定。
周期流动性需求:是一种长期现金需求,这种需求主要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引发的。
临时流动性需求:是一种临时的现金需求,这种需求是由难以预测的不寻常事件所引发的。
二、现金资产与流动性供给
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包括:一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存储流动性,二是从金融市场上“购买”流动性。
银行的现金资产作为资金运用的一部分,直接形成了对流动性的供给。或者说,现金资产是银行流动性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金资产中,我国商业银行习惯地将可供商业银行直接、自主运用的资金称之为资金头寸。商业银行的头寸概念有可用头寸、基础头寸和可贷头寸之分。
1.可用头寸:是指扣除了法定准备金以后的所有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及存放同业存款。可用头寸也称为可用现金。
2.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
是银行最具流动性的资产,银行可以随时动用,用于充当银行一切资金结算的最终支付手段。
3.可贷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在某一时期内可直接用于贷款发放和投资的资金,它是形成银行盈利性资产的基础。
三、银行流动性需求与流动性供给的影响因素
流动性供给增加的因素
客户存款
提供非存款服务所的收入
客户偿还贷款
银行资产出售
货币市场借款
发行新股
流动性需求增加的因素
客户提取存款
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偿还非存款借款
提供和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和税收
向股东派法现金股利
第四节 
一、流动性需求预测的意义
在任意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的对比状况决定了这一时刻银行的净流动头寸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流动性需求预测的方法
(一)因素法
资金头寸需要量(流动性需求)=预计贷款增量+应缴存款准备金增量-预计存款增量
银行流动性供给随存款增加和贷款减少而增大;银行流动性供给随存款减少和贷款增加而降低
影响预测期贷款变化的因素主要有
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率
企业的预期利润率
货币供应预期增长率
预期优惠贷款利率及商业票据利率
预期通货膨胀率等
影响预测期存款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个人收入预期增长率
社会商品零售额的预期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率
货币市场存款预期收益率
预期通货膨胀率等
(二)资金结构法 
资金结构法是通过分析存贷款资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流动性需求。
银行总流动性需求=存款和非存款负债的流动性需求+贷款的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的存款按其被提取的可能性可以分为三类:
1.游动性货币负债,指对利息率变动极为敏感的存款和借入款,银行必须随时应付客户的提现。
2.脆弱性货币负债,指大额存款和非存款负债账户。这部分资金在近期可能被客户提取,银行必须保留足够的流动性资金。
3.稳定性货币负债,指被提取的可能性很小的那部分资金,可以为银行长期稳定的利用,被称为核心存款或核心负债。
根据各类负债的总额及为其保持的流动性准备率就可以计算出该行流动性需求的总量。
加总存贷款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就能得出该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
例子:假设某银行为游动性货币负债保持95%的流动性准备,为脆弱性货币负债保持30%的流动性准备,为稳定性货币负债保持15%的流动性准备。对新增贷款的流动性储备为100%。
负债流动性需要量=0.95×(游动性货币负债-法定准备金)+ 0.3×(脆弱性货币-法定准备金)+ 0.15
×(稳定性货币负债-法定准备金)
贷款的流动性需求=100%×新增贷款额
 
流动性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一家银行整体的流动性状况。银行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自身的流动性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来估算其流动性需求。
1.现金指标=(现金+同业存款)/总资产
2.流动证券比率=政府证券/总资产
3.无风险资产比率=(现金+同业存款+政府证券)/总资产
4.同业拆借净值率=(同业拆出-同业拆入)/总资产
5.流动资产比率=(现金+政府证券+同业拆借净值)/总资产
6.能力比率=贷款和租赁净额/总资产
7.游动性货币率=货币市场资产/货币市场负债
8.短期投资比率=(短期同业存款+同业拆出+短期证券)/总资产
9.短期投资与敏感性负债率=短期投资/敏感性负债
10.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总资产
11.存款结构比率=活期存款/定期存款
12.交易性存款率=交易性存款/非交易性存款
注意在比较时,应选择相同环境下同类银行的平均值作为参考才具有价值;分析的指标应该全面。
第五节 
一、流动性需求管理的原则
1.进取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是依靠收缩资产规模和出售资产,而是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扩大经营规模,这称为进取型管理原则。
2.保守型原则
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采取主动负债的方法,而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3.低成本原则
流动性缺口的满足应以筹资成本最低为原则。流动性的满足不论是以主动负债方式还是以自身资产转换的方式来满足,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成本最小化是最优方案选择的基础。
二、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协调管理方法
1.资产流动性管理法:银行持有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可流通证券来保持其流动性。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将非现金资产转换为现金来获取流动性资金。
流动性资产主要类型有:现金、准现金、同业拆出、政府短期债券、回购协议下购买流动性证券、商业票据和银行承兑票据、欧洲货币贷款等。
2.借入流动性管理法:即借入资金以满足所有的流动性需要。
借入资金的渠道主要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等。
3.平衡流动性管理法:指一部分预期的流动性需要以流动性资产来支持,另一部分预期的流动性需要由借入资金来支持。
三、流动性需求管理效果的衡量
1.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2.银行股票价格是否稳定 
3.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以及其他负债是否存在风险溢价 
4.出售银行资产有无损失 
5.能否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 
6.是否频繁从中央银行借款
出现上述信号后,银行应适时调整其流动性管理策略。
 
复习思考题
现金资产包括那些形式?银行保留各种形式现金资产的目的是什么?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有哪些?银行应该如何进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管理?
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是什么?银行应该进行超额准备金管理?
什么是流动性需求?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有哪些种类?
银行如何来预测流动性需求?
银行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流动性需求?
结合流动性管理的原则分析银行是如何来满足流动性需求的?
如何对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
用你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