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石龙芮
石龙芮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0,228
  • 关注人气:1,2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届文津图书奖《自然笔记》获奖感言

(2014-04-24 21:04:06)
标签:

奥妙

深意

殊荣

小秘密

乐趣

分类: 我的自然笔记

     4月23日,在第19个“世界读书日”,我站在国家图书馆的会堂里,宣读着我的获奖感言,我讲述着我们与地球、与大自然母亲的故事,当时并不知,我的讲述居然如此贴近本届“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地球与我”。

    站在讲台上的我,并不感到特别紧张,因为从始至终我觉得我并不只是代表我个人去领取这个奖项,文津奖对《自然笔记》的肯定,更是对我和朋友们几年来从事自然教育工作的肯定。感谢一路上朋友们的陪伴!今天看到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刚刚通过了新修订的《环保法》,愿我们的大自然母亲能因我们的觉醒而不再哭泣。

第九届文津图书奖《自然笔记》获奖感言


尊敬的读者、尊敬的国家图书馆各位领导:   

    今天我在这里,实在是又惊又喜。“惊”的是,我生平的第一本小书居然得到了大家的如此厚爱;“喜”的是,“自然笔记”这一人人都可以用来亲近自然的方法,有幸受到了读者朋友和评委们的认同和欢迎。

    回顾我的人生过往,一路读的是中文系,拿的是语言学博士学位,做的是语言文字编辑工作,我的人生轨道似乎与自然科普很难有交汇之处,然而也许恰恰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学科背景,让我在了解和探求自然知识的道路上,更容易“穿越”和“游走”到了科学知识以外的一面。我观察小鸟,同时也格外敏感和焦虑于那一张张隐秘的捕鸟网对鸟儿的杀戮;我探寻水生物,目光也时时“滞留”在一条条漂着死猪的污黑河水上面。我深深感到,在关切和亲近万物生灵这一点上,我们这代人并未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而变得聪明、睿智,相反,我们仍旧十分愚昧和落后。今天,尽管电子科技日新月异,城市生活一天比一天智能,但生活其间的我们却表现出太多的麻木和迟钝。因此,社会之所以大力倡导和发展科普事业,绝不只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去学习和创造愈发高妙的科学技术,更是想要通过各种科普活动,让下我们的一代不再像我们曾经那样短视,不再以人类这个单一物种的暂时繁荣而罔顾其他生命形式的死活和未来。我想,一个真正的智者,也应当是一位心藏大爱的仁者、勇者。

    翻看近五年来我一页一页记录下的自然笔记,蜈蚣、蚂蚁、蛞蝓、蜗牛,它们竞争,它们搏斗,但它们却能够将一棵大树作为共同的家园而长期共存;2012年底,人们都在为传说中的世界末日而惶恐,树枝上的一只小松鼠却喜悦而勤奋地撕扯着树皮,准备为它的冬日小窝铺上温暖舒适的床垫;还有一群在枝头跳跃高歌的白头鹎,它们正用人类丢弃的塑料袋,编织出经久耐用的鸟巢。这些或许都是自然界中最最普通的场景,但它们却蕴含着无限的智慧与深意。

    所以我要真诚感谢读者和评委们对《自然笔记》这本小书的厚爱,它能够获得“文津图书奖”的殊荣,未必只是书中对自然万物的记录与描述触动了大家,而更是大家和我有着一样的情怀和希求——大自然想要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想要和大自然在一起。国家图书馆对这本书的肯定和推荐,将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提示: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同时去爱护大自然里的生灵吧,无论是我们还是它们,都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宝贵。

    感谢第九届“文津图书奖”把科普奖项颁予了这本记录大自然、以自然教育为目的的书,因为这本书的背后不只有我个人的努力,还有众多长期从事自然环境保护以及自然教育工作的朋友们的努力,读者和评委们对这本书的肯定,无疑是对大家坚持不懈工作的最好的肯定。

    衷心感谢北京“步印文化”对该书的精心策划与设计,以及中信出版社编辑的卓越工作,这本书单单在总体设计和页面排制上就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没有这些出版人的努力和执着,就不可能有它、我与更多心灵的相遇。

   谢谢大家!

 

第九届文津图书奖《自然笔记》获奖感言

     特别感谢科普出版社副总编杨虚杰女士为《自然笔记》所撰写的热情洋溢的书评,她对“自然笔记”这一人人都能用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给出了最精确的注释。

 

细致的观察总是带来乐趣

——《自然笔记》书评

杨虚杰

  相信万事有机缘。2013年初夏,致力于博物教育及博物传播的华杰老师引荐我认识了豆瓣上“自然笔记”小站的发起人空错先生,他们的主张以及工作之余对大自然的亲近态度,使我产生钦佩之情,在浏览他们网站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他们正在推荐的与小站同样名字的书《自然笔记——开启奇妙的自然探索之旅》。

  这是一本非常别致的书。作者集自然与人文,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用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线条描绘自然与生灵,读来心生欢喜。无论是在上海的闸北公园、植物园,还是在办公室窗前、小区门口、雨后的公园,这些昆虫、蚊蝇、花鸟、种子等等,在作者笔下都有具体而微的表现,其中呈现出的安宁静谧的画面,犹如听到蝉鸣的天籁之音,都感染着读者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驻足脚步,收获愉悦。

  自然笔记,正如空错等一些志同道合者所倡导的,“用脚步、文笔、照片、绘画等各种方式记录亲身经历的大自然,共同交流和分享对她的发现与理解”,所谓的笔记,相对于很多热爱旅行和户外运动的人来说,他们更强调记录。

  用自然笔记的方式——是这本书的特色。这在国外,也许并不稀奇。如今中国有了这样第一本倡导并身体力行观察动植物并将它们画下来的书。想必许多人,如最初的我一样,问过“现在相机这样方便,为什么还要画并且记录”这样的问题,作者说,自然笔记如果是为了让别人欣赏而做的,拍照和画画都毫无问题,微距摄影、写生,都能传达真实而准确的信息,如果是为自己而做的,是想通过记录的过程来探索有关某种生物的小秘密,那么,这才叫自然笔记。自然笔记,不在于最后画出的那张画怎么样,而在于静下心来观察和画画的那个过程,这是一种充满探究乐趣的过程,往往不是拍一张照片所能体会到的。拍一张照片,和观察照片上的东西并把它画下来,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所以,自然笔记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方式。如果不是拿起笔,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水螅到底有几条触手,作者说。

  空错也说最精确的观察,应该是——把它画下来。绘画的意义不在于结果,画得有多好看,而在于过程——你真正观察研究过它了。当我们细心观察过万物生灵之后,会自然萌生出对物种进化后的惊叹,从而于内心深处根植下对身边自然、对自己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的作者芮东莉,是语言学博士,出版社的编辑。从这本书的角度讲,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也没有生物学背景,她在参与自然实践的四年后出版了这本书,更神奇的是她将只上过一年半小学的婆婆也熏陶为笔记自然的重要成员,并且成绩斐然。说明这条亲近自然的途径适合每一个意欲亲近自然的人。

  我不认为这本书的读者可以用年龄划分。今天,忙碌喧嚣的物质时代以及被数码产品包围的速读时代,任何人都需要重新体味和观察大自然的精微与奥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