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能否成就国人的奥斯卡梦?
文/阿河
中国电影人对于奥斯卡的情结,与中国作家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迷恋,似乎很有得一比。最新消息:台湾选送了戴立忍导演的影片《不能没有你》,香港选择了杨凡导演的《泪王子》。大陆参选作品是陈凯歌导演的《梅兰芳》,三部电影将参加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
很早就有人说,奥斯卡奖就是一个游戏,也有国内的某著名导演直称对奥斯卡的蔑视。但是,爱也好,恨也罢,人们还是对奥斯卡趋之若鹜,去追求那美丽的镜中月,水中花。对于处于价值转轨的中国内地电影,充分利用奥斯卡,宣传自己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一味迎合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性,那也是一件挺可悲的事情。其实说到底,奥斯卡只是话语权掌握在西方人手中的一个游戏,游戏规则也是由他们制定的。那么,既然要参与这个游戏,我们当然要遵守它们的规则。我们尽可选送既适合它们,又具有自己独特艺术价值的影片参与游戏,参与奥斯卡,或许就是下了一个大大地赌注,这个赌注,不应是施舍丶也不应是乞求,而是一种参与的刺激与快乐。获奖了,不要得意忘形,不能获奖,也不必大喊大叫,要死要活。奥斯卡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这或许是我们面对奥斯卡的一种心态吧。

代表中国大陆申奥的《梅兰芳》

代表台湾地区申奥的《不能没有你》

代表香港地区申奥的《泪王子》
回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频频参与到国际电影竞赛之中,在中国电影相继征服了众多国际电影节之后,终于在2001年李安的《卧虎藏龙》一举在奥斯卡上折桂,华人欢欣鼓舞。《卧虎藏龙》大获全胜,可能也出乎李安本人意料之外,原本该片在内地反响一般,获得奥斯卡之后,随之赞誉如潮。

中国内地第一次正式选送影片参与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是吴天明1985年导演的影片《人生》,此后《芙蓉镇》《红高粱》《开国大典》《过年》丶《秋菊打官司》《凤凰琴》《黄河绝恋》《漂亮妈妈》都曾参与角逐。

以前参赛的电影都是以与香港合拍的身份角逐奥斯卡奖,2003年《英雄》入围奥斯卡奖,才是内地电影第一次独立获得提名。

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无不前赴后继,但迄今整个华人电影圈里只有来自台湾地区的李安修成奥斯卡“正果”。
由于多种原因,奥斯卡与新中国电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发生直接的关联。按照奥斯卡奖的规定,每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只能选送一部影片角逐奥斯奖。而在内地选送电影的最终决定权在电影局,所以究竟谁能代表内地年度电影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
谢晋导演的巨片《芙蓉镇》代表内地参赛,谢晋导演此后成为奥斯卡评委。
《红高粱》携西柏林金熊奖角逐1989年奥斯卡奖,张艺谋丶巩俐此后也成为奥斯卡华人评委之一。
1990年,1991年张艺谋导演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最佳外语片提名。1993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获最佳外语片提名,而《霸王别姬》可能是离奥斯卡最近的内地电影,当年,它挟嘎纳大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余威提名奥斯卡,想不到输给了一部西班牙电影《四千金的女儿》。
随后数年是李安的“天下”。1994年《喜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5年《饮食男女》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到2001年,还是李安,凭借《卧虎藏龙》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4项大奖。2006年,李安再次凭借《断臂山》捧回了最佳导演的“小金人”。
或许是李安的两次获奖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或许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带来了商业效益的巨大驱动,最近几届的奥斯卡,时常出现中国内地大片冲击的身影。2003年,《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04年《天地英雄》代表中国内地影片角逐最佳外语片提名未果。2005年《十面埋伏》获得了最佳摄影提名;去年,一贯走商业贺岁片路线的冯小刚以冲击奥斯卡的决心尝试古装巨制,拍摄的《夜宴》以合拍的名义代表香港参加奥斯卡的角逐。不过让人遗憾的是,两位中国著名导演的联袂出击,最终的结果是颗粒无收。
相比而言,《颍州的孩子》却是意外惊喜。这部39分钟的纪录短片由49岁的华人女导演杨紫烨指导,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中心制作,制作过程耗时一年多。杨紫烨生于香港,后在美国制作记录片,从2004开始,她在北京为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中心工作。似乎没有人预料到《颍州的孩子》会获奖。
陈凯歌再一次冲击奥斯卡,是否能成就国人的奥斯卡梦?
不可否认奥斯卡对一部电影、某位导演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要借此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电影水准无异于缘木求鱼,大奖绝不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更不应该成为中国电影导演们的努力目标;从2007年末以来中国大片的迅速崛起来看,中国电影又何必理会这个来自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项?只要继续拍出优秀精彩的好电影,只要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在不断进步,奥斯卡迟早会成为中国电影人的囊中之物。
(本文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