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起立,上课,噼里啪啦的掌声,西红柿与草莓一色,鼻涕与口水齐飞。
V:动词的原状形式
VV:动词的重叠形式
V一V:动词的重叠形式里嵌入“一”字
如果V是一个馒头,VV就是两个馒头,V一V是夹肉馒头,当然这个是从型上比喻。
首先我们先对两个馒头的形式做一下观察
需要从动作时量、动作分量和说话口气三个角度进行。
(1)动作时量
那么什么叫动作时量呢?
顾名思义,动作跟时间发生关系,比如吃饭的时间,有的人是两个小时,有的人是5分钟,比如勃起的时间,有的人是几个小时,有的人是刘翔的110米栏纪录。
从这个角度来看,VV形式相对V来说,时间会更短,套用术语就是“短摆”,即短暂性摆动,比如“笑”这个字,代表笑的全过程,如果说“笑笑”,就是被短摆化,意为短暂的笑。
短摆的“摆”是摆动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摆动的频率不能以偏概全。
A. 多数情况,VV表示多次反复,有时表示迅速完成。举例比较:
开宝马,坐奔驰VS开开宝马,坐坐奔驰
宝马来了,请让路VS宝马来了,请让让路
“开开宝马,坐坐奔驰”表示多次反复,一次还不够,当说“请让让路”的时候,“让让”是迅速完成的动作,但是否一次,却是模糊的。
B. 摆动频率多少,由动作的实际涵量决定,如:
塞纳河已经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结婚,除了做广告,大部分时间读读小说,看看电影,真替他无聊。
你们先坐,俺去去广告就来。(去广告即去厕所)
因为动词涵量不同,前一例“读读”和“看看”都表示反复多次,而后一句的“去去”却不是反复多次(否则就有尿频嫌疑),不但如此,即使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不同,比较:
广告人都喜欢跳槽,只要在一个公司呆上一年半载,就想办法挪挪
靠,你这个猪,睡觉需要这个大的地方吗?往里挪挪呀!
显然,由于说话的地方变了,含义也就有了不同,前一句是反复多次,后一句则不是。
最后,小塞要指出的是“一下”和“VV”的短摆意义最为靠近。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科书里“VV”的解释就是“一下”的意思。
但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VV”是反复,不是“一下”,汉语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了,“一下”,你以为真的只有“一下”么?做梦吧!记得小时候,俺姐姐为了抢俺的游戏玩,就说:“玩一下啦”,谁知道,一玩就不罢手,“一下”有时候会演变成二下、三四下、五六下,甚至更多。“一下”其实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持续反复一个时段,不会一动就戛然而止。
(2)动作分量
现在再来研究研究动作分量。
“分量”这个词如何理解呢?大家一定看过一套做报纸的稿子,概念就是说“新闻是有分量的”,用一些夸张的表现来突出“分量”,而“分量”是有重轻之分的。
如果把一个“V”当做一个全量的“1”的话,“VV”相对“V”而言,则是被轻化的“1/2”,显得相对轻松,轻佻。轻松:比如说“做饭”,“做做饭”就是一种轻松的表达,体现出能够从做饭当中得到某种乐趣。类似的还有“谈谈情”、“跳跳舞”等。轻佻:比如说“泡妞”,“泡泡妞”就更能看出背后的熟男身份,有些不羁,或者无所谓。
但“VV”的轻化,要受到2方面制约。
第一, VV需要有掌控人。如果VV是有意识的行为,是动作发出者主动的一种处理,否
则,就不用VV。
国庆爸爸妈妈来上海,俺要带他们好好玩玩。
塞纳河说:你也说说吧。
前一例可以看出“玩玩”是俺主动发出的,而后一句的第一个“说”因为是客观发生的,所以只能用“V”,而不能用“塞纳河说说”,而第二个“说”由“你”主动发出的,所以可以用“你也说说吧”。
第二, VV需要轻化场合。比较:
俺啊,有时还写写博客!
别闹了,俺在写博客!
当俺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用“写写”来表达的轻松的分量,但如果发火了,就不能让这种行为轻化,而要显得严肃一点,这样就不能用“VV”了。如果说“别闹了,俺在写写博客”,那闹的那个人肯定会闹个不停,因为这话没有威慑力。
(3)说话口气
一旦使用“VV”的形式,就意味着说话人表述事情时候带有随意性。
这个还有说明两点,第一,表述者不一定是动作发出者。
他只会写写文案,其他啥也不会。
表述者是“俺”,动作发出者是“他”,俺说“写写”,说明俺的叙事风格是拉家常型的。
第二,“随意”的意思还包括随便、泛泛、松散、不经意、不正儿八经、不严肃,不凝重、不沉稳,如此等等,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特定的效果。
俺们上班啊,就是打打字,画画稿子,聊聊天,偶尔开开小会,没事数数小钱。
某些当官的一看就是个FB分子,只知道到哪里考察玩玩山水,跟哪里的小姐献献殷勤。
前一例四个“VV”,表现出做广告并不是那种精神紧张,充满压力的事情,而是轻描淡写地表达出一种“工作,只是业务爱好”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摹写出FB分子清闲无聊混日子的状态。由于把事情“轻化”,所以,“VV”很多时候被用来自我解压或讥讽别人。
另外,发现一个重要的关联。即“VV”和“试试”也有一腿。
比如:“VV看”=“试试”;“V一下看”=“试试”。
本堂课到此结束,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回贴提问,俺会在下一次讲课前做出解释,有可以提出讲课的风格和内容建议,如果一条鬼建议的没有,那俺只能取消这次“汉语句法学堂”的计划喽。
最后,谢谢大家,谢谢也“VV”哦!
V:动词的原状形式
VV:动词的重叠形式
V一V:动词的重叠形式里嵌入“一”字
如果V是一个馒头,VV就是两个馒头,V一V是夹肉馒头,当然这个是从型上比喻。
首先我们先对两个馒头的形式做一下观察
需要从动作时量、动作分量和说话口气三个角度进行。
(1)动作时量
那么什么叫动作时量呢?
顾名思义,动作跟时间发生关系,比如吃饭的时间,有的人是两个小时,有的人是5分钟,比如勃起的时间,有的人是几个小时,有的人是刘翔的110米栏纪录。
从这个角度来看,VV形式相对V来说,时间会更短,套用术语就是“短摆”,即短暂性摆动,比如“笑”这个字,代表笑的全过程,如果说“笑笑”,就是被短摆化,意为短暂的笑。
短摆的“摆”是摆动的意思,在具体语境中摆动的频率不能以偏概全。
A. 多数情况,VV表示多次反复,有时表示迅速完成。举例比较:
开宝马,坐奔驰VS开开宝马,坐坐奔驰
宝马来了,请让路VS宝马来了,请让让路
“开开宝马,坐坐奔驰”表示多次反复,一次还不够,当说“请让让路”的时候,“让让”是迅速完成的动作,但是否一次,却是模糊的。
B. 摆动频率多少,由动作的实际涵量决定,如:
塞纳河已经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结婚,除了做广告,大部分时间读读小说,看看电影,真替他无聊。
你们先坐,俺去去广告就来。(去广告即去厕所)
因为动词涵量不同,前一例“读读”和“看看”都表示反复多次,而后一句的“去去”却不是反复多次(否则就有尿频嫌疑),不但如此,即使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也会不同,比较:
广告人都喜欢跳槽,只要在一个公司呆上一年半载,就想办法挪挪
靠,你这个猪,睡觉需要这个大的地方吗?往里挪挪呀!
显然,由于说话的地方变了,含义也就有了不同,前一句是反复多次,后一句则不是。
最后,小塞要指出的是“一下”和“VV”的短摆意义最为靠近。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科书里“VV”的解释就是“一下”的意思。
但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VV”是反复,不是“一下”,汉语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了,“一下”,你以为真的只有“一下”么?做梦吧!记得小时候,俺姐姐为了抢俺的游戏玩,就说:“玩一下啦”,谁知道,一玩就不罢手,“一下”有时候会演变成二下、三四下、五六下,甚至更多。“一下”其实是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可以肯定的是总要持续反复一个时段,不会一动就戛然而止。
(2)动作分量
现在再来研究研究动作分量。
“分量”这个词如何理解呢?大家一定看过一套做报纸的稿子,概念就是说“新闻是有分量的”,用一些夸张的表现来突出“分量”,而“分量”是有重轻之分的。
如果把一个“V”当做一个全量的“1”的话,“VV”相对“V”而言,则是被轻化的“1/2”,显得相对轻松,轻佻。轻松:比如说“做饭”,“做做饭”就是一种轻松的表达,体现出能够从做饭当中得到某种乐趣。类似的还有“谈谈情”、“跳跳舞”等。轻佻:比如说“泡妞”,“泡泡妞”就更能看出背后的熟男身份,有些不羁,或者无所谓。
但“VV”的轻化,要受到2方面制约。
第一, VV需要有掌控人。如果VV是有意识的行为,是动作发出者主动的一种处理,否
则,就不用VV。
国庆爸爸妈妈来上海,俺要带他们好好玩玩。
塞纳河说:你也说说吧。
前一例可以看出“玩玩”是俺主动发出的,而后一句的第一个“说”因为是客观发生的,所以只能用“V”,而不能用“塞纳河说说”,而第二个“说”由“你”主动发出的,所以可以用“你也说说吧”。
第二, VV需要轻化场合。比较:
俺啊,有时还写写博客!
别闹了,俺在写博客!
当俺心情好的时候,可以用“写写”来表达的轻松的分量,但如果发火了,就不能让这种行为轻化,而要显得严肃一点,这样就不能用“VV”了。如果说“别闹了,俺在写写博客”,那闹的那个人肯定会闹个不停,因为这话没有威慑力。
(3)说话口气
一旦使用“VV”的形式,就意味着说话人表述事情时候带有随意性。
这个还有说明两点,第一,表述者不一定是动作发出者。
他只会写写文案,其他啥也不会。
表述者是“俺”,动作发出者是“他”,俺说“写写”,说明俺的叙事风格是拉家常型的。
第二,“随意”的意思还包括随便、泛泛、松散、不经意、不正儿八经、不严肃,不凝重、不沉稳,如此等等,在具体语境中体现出特定的效果。
俺们上班啊,就是打打字,画画稿子,聊聊天,偶尔开开小会,没事数数小钱。
某些当官的一看就是个FB分子,只知道到哪里考察玩玩山水,跟哪里的小姐献献殷勤。
前一例四个“VV”,表现出做广告并不是那种精神紧张,充满压力的事情,而是轻描淡写地表达出一种“工作,只是业务爱好”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摹写出FB分子清闲无聊混日子的状态。由于把事情“轻化”,所以,“VV”很多时候被用来自我解压或讥讽别人。
另外,发现一个重要的关联。即“VV”和“试试”也有一腿。
比如:“VV看”=“试试”;“V一下看”=“试试”。
本堂课到此结束,如果有疑问,可通过回贴提问,俺会在下一次讲课前做出解释,有可以提出讲课的风格和内容建议,如果一条鬼建议的没有,那俺只能取消这次“汉语句法学堂”的计划喽。
最后,谢谢大家,谢谢也“VV”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