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它 |
说到对茶的认识,还真说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小生长在成都平原的我,从小的记忆中,似乎大人们说到的茶,就是那掺着碎屑茉莉花瓣,散发着淡淡茉莉花香的茉莉花茶。
后来在成都上了大学,学校后面有一条两侧种满浓密法国梧桐的小河,一到夜晚,尤其是周末,借着夜幕的掩护,这里就变成了一对对学生情侣们的天下。
顺着小河缓缓流动的河水下行,不用五分钟,就可以看到河边的一家正宗的成都茶馆。两间灰砖瓦房,一个古色古香的八角亭子,在这之间的空地上,露天排放着几组桌椅,清一色的雕花实木中式桌,围放着几把大大的扶手靠背竹椅,后来见得多了才知道,这种椅子是给人悠闲感觉的成都茶馆最典型的装备,或许是因为它坐着舒服,成本又低廉吧。是啊,天府之国哪里会缺竹子呢?
那时侯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种纯理工科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一不小心哪一科就踩地雷了,所以常常是一周七天要刻苦六天半,每周上五天半的课,哪有现在的双休日之说,更别想什么所谓的黄金周了,再说了,由于压力和一定的好强心,就算是真休两天了,大家也未必安心休。
所以,每周唯有星期六下午的这半天,简直就是放大假,在这半天里,无论是谁,都可以心安理得的去玩一玩,再做做自己想做的事,简直就是理所当然。
在被现在的老公占去这个时间之前,我周六下午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从学校后门出来,怀里抱着本彻底的闲书,踏着河边小路上厚厚的法国梧桐的落叶,走路来到这个小茶馆,找个靠河边的位置坐下,叫上一杯五角钱的茶,再花上一两角钱,要个一、二两瓜子或一包杏脯什么的。
你可千万别以为这六、七角钱不是钱哦,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成都,这六、七毛钱可够我们在学校外面的小面馆里,美美地吃上两碗肉臊杂酱面了,那时,成都的物价是全国出名的低,我们一个月伙食加零花的全部开支平均也不过三十元左右。所以,到茶馆这么坐一下午也算是一周里的一次小小的奢侈吧。
等穿着布衣布鞋的清秀白皙的成都小伙(俗称茶博士)用那把带着超长壶嘴的茶壶,把面前的青花白瓷的盖碗注满水以后,最享受的一件事,就是端起盖碗的底托,用盖子轻轻刮着浮在表面的碎茶叶和水面上泛起的茶泡泡,同时,把杯子凑到鼻子边,贪婪地大口地吸着阵阵淡雅的茉莉花香以及掺杂其中的茶香,那舒服的感觉,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爽死了!”
然后,一下午的时间就在这书、茶的陪伴下和身旁的河水一样静静地流淌而去……
也许因了这一段经历,一直到现在,茶,在我心目中就是与悠闲放松、内心的宁静、对生活的品味等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