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在远方》

(2023-05-09 11:25:59)
                       《故乡在远方》微电影剧本

      太平天国从1851年开始封王,10多年的时间里,骄奢淫逸的洪秀全竟然了2700多个王,而这些王中,能拿得出手的除了“首义五王”外(永安五王),还有中后期的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北伐名将“求王”林凤祥,沃王张行等,其他的像福王、安王等都不值一提,而在这首义五王中,最出的莫过于翼王石达开了!公元1851年秋,太平军北上攻陷永安,洪秀全受封天王,杨秀清为东王,是为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是为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是为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是为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受封义王,人谦辞不受),是为五千岁。

安顺场

公元1863年5月,石达开兵临四川安顺场(也称“紫打地”),他打算从大渡河进逼成都,开辟第二根据地,于是他下令准备船只,趁着大渡河没有涨水尽快渡河,没想到这时候一件大喜事发生了,也正是因为这件喜事让石达开走向灭亡:石达开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石达开高兴万分,一向头脑清醒的石达开居然在关键时刻犯了浑,他居然下令全军放假三天,为儿子庆生,悲剧就在这时候发生了,儿子的庆生宴,成为了石达开生命的丧钟!

大渡河

短短三天时间内,大渡河突然涨水,石达开犯了“兵贵神速”的兵家大忌,面对汹涌澎湃的河水,石达开下令强渡,结果损兵折将徒劳无功,石达开陷入绝境!恰在此时,四川巡抚骆秉章给石达开抛来了“橄榄枝”,骆秉章向石达开承诺:“只要你投降,手下将士都能保全!”身经百战的石达开再次犯浑,居然相信了骆秉章的鬼话,“幼稚”的战神石达开竟然带着5岁的儿子,大舅哥黄再忠,手下曾仕和等人前往骆秉章大营处请降,结果还没站稳就被骆秉章埋伏好的刀斧手扑上去五花大绑。

此时武艺高强的石达开犹如没了牙的老虎,反抗只是徒劳!

石达开一行受审之后,被押解到四川成都凌迟处死!

军事天才石达开在关键时刻智商欠费,连他的两个妻子都知道他投降骆秉章无疑是羊入虎口,就在石达开去清营投降前夕,他的两个妻子留下遗书投水自尽,遗书中就有一句“不忍见君受刑”!意思是:夫君此去定是凶多吉少,我们不忍见你被千刀万剐,所以先走一步......石达开的妻子确实有先见之明:太平天国被清朝俘虏的将领中,除了忠王李秀成被砍头死的痛快点之外,其他将领全部都被凌迟处死。

大渡河铁索桥

32岁的军事奇才石达开兵败安顺场,从而全军覆没,石达开被凌迟处死后,骆秉章背信弃义,将石达开部下精锐悉数屠杀,只剩下300多老幼被遣散,而这一切都被一个幸存者看在眼里,当年20岁的他亲眼目睹石达开兵败,而全军覆没的过程。

而时隔72年后,他再次回忆起这件往事,还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给一个伟大的人物听,这个人就是毛主席,而这个亲眼目睹石达开全军覆没的人名叫宋大顺。

公元1863年,20岁的宋大顺因为投奔石达开的太平军,亲眼目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整个过程,距离石达开全军覆没过去72年后,即公元1935年5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来到安顺场,面对同样湍急的大渡河,毛主席也想到了几十年前石达开在大渡河的悲剧,而对岸的国民党反动派叫嚣:要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红军陷入困境!形势十分凶险!

泸定桥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当毛主席为渡河竭力筹划的时候,李富春说起了一件事:“安顺场住着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名叫宋大顺,我去拜望过他,他当年在石达开手下当兵,亲眼目睹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全过程,这个人也许对我们渡河有帮助”!

毛主席喜出望外,深夜前去敲开了宋大顺的屋门,此时的宋大顺已经90多岁,但身体依然硬朗思维清晰,从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到毛主席拜访他,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72年,当年20出头的精干小伙也已经成了耄耋老人,他见到红军领导来拜访,很热情地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翼王石达开本来不该灭亡,无论从东西南北他都能打开突破口,南边能走云南,北边能走康巴,向西能走昌都,然而他却因为给儿子庆生耽误关键时机,实在是自取灭亡,真是千古憾事!宋大顺老人讲述往事时,心中充满了对石达开的惋惜之情,随后宋大顺老人给毛主席分析了当下的紧张局势:当下红军面临的情况比72年前的翼王石达开的局势还要危险,因为红军比石达开来到大渡河的时间晚了半个月,石达开当年还有三天大渡河水风平浪静的时候可以渡河,可惜他耽误了,这是他的致命错误,然而现在红军面临的却是大渡河涨水最凶猛的时刻,2万红军想要在国民党围追堵截下用小船渡河,简直比登天还难!宋大顺说完之后,毛主席问老人有什么好建议?

宋大顺接着说:其实想要渡河并不一定非要坐船,也可以从桥上走!

毛主席喜出望外,然而宋大顺接下来的话让人揪心了:目前当务之急,必须尽快离开安顺场,从安顺场向北方向有个泸定县,泸定县的大渡河河面上有一条康熙40年建立的铁索桥,上面是碗(通手腕的“腕”字,这是通假字)口粗的铁索,铺有木板,如果从桥上过,时间比坐船节省得多,只要拿下泸定桥,红军就能避免腹背受敌的局面,只是这里距离铁索桥足足有240多里,恐怕......”毛主席再次陷入了沉思,拜访老人回去后,毛主席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将宋大顺老人的话说了一遍,会议决定:事不宜迟,立刻急行军前往泸定桥,不能重蹈石达开当年的覆辙:先让红一师先遣队一部分坐船到对岸,让当地彝族同胞做向导,牵制对岸的国民党兵,红二师主力迅速赶往泸定县,分秒必争夺取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

红军果然兵贵神速,仅仅一天时间急行军240多里来到泸定桥边,但这座桥的对面早已被国民党兵火力封锁,桥上的木板也被烧掉和撤去,面对对岸的机枪火舌,泸定桥的铁索上,上演了17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彻底打破了国民党让“红军做第二个石达开”的传言,彻底打压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如果没有宋大顺老人的一番话,也许红军想要渡过大渡河会更难,牺牲的人也许也会更多。

正因为毛主席深夜请教宋大顺老人的举动,才拯救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新篇章!

 石达开遣散了几千人的部队战士,为了躲避清军的搜捕,这些士兵逃散了四面八方,有的沿着河岸而行,有的攀援上了最高山坡,在合适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把自己的家谱和故乡写在下来,藏在屋梁上,深怕忘记了自己的故乡和根基。而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二坪村悬崖峭壁上就住着一批石达开部队后裔,他们至今保留着至今的风俗习惯,喝油茶,婚俗丧葬,服饰和饮食习惯都与当地彝族人不一样,他们去世后头戴青布帽,头朝着故乡的方向安葬,有着魂归故里的意思。

二坪村:从甘洛县城出发,经过大渡河大峡谷,沿着“十八弯”的公路盘旋而上,路远山高。近处是壁立千仞的峡谷和片片绿树如茵;远处,是云端上的彝寨和奔腾的大渡河水。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就坐落在海拔近1800米的悬崖绝壁之上。二坪村,因为“天梯”而远近闻名。高架在绝壁上的钢梯,曾经是这里的村民出行唯一道路。这条“挂壁公路”,承载着二坪村民旧时的苦痛和无奈,见证着二坪村民现在的幸福和快乐。二坪村,因为“云端上的学校”而远近闻名。“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夫妇任教的学校,在村庄近乎与世隔绝的年代,给山区的孩子点燃了知识的火把,照亮了孩子们未来的道路。


如今,站在二坪村集中安置点,依山层层而建的小洋楼顶,阳光闪耀。下观,大渡河大峡谷尽收眼底,峡谷两岸,孤峰林立,大气、深邃;上望,三坪如云南石林一般壮美。其上,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着眼前的山、水、路和走过的人,二坪村党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你看,我们这里是不是有着别样的‘好风光’。”

不平的二坪村

二坪村村名的由来,源于地理位置。

由于大峡谷特殊地质结构,大山上有着三个平台。第一个平台在山脚,因田多而被称为田坪。二坪处在半山腰,东面是陡峭的高山,南北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再往上,接近山顶的地方是牧草丰富的三坪。

二坪很小,却是大山给予当地人的“馈赠”。百年前,这里就升起了袅袅炊烟。

“易守难攻,躲避匪患,应该是当时人们来此居住的原因。”土生土长的二坪村主任木牛拉哈说。

木牛拉哈所说的原因,有一个地方佐证:在离村子不远处,留存着一处用石头砌成的墙,墙上有几个枪口,对着路。

新中国成立后,二坪村人不再担心匪患,过上了安稳的新生活。然而,由于山高路险、严重缺水、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因素,贫困依然困扰着这个悬崖上的村庄。

在上了岁数的二坪村人脑海中,贫困是一件件具体的事例。

出行难,不得已出村时,攀爬“天梯”不仅艰难,更加惊险。买卖东西,全靠人背,汗流浃背;住不安,简易的木板板房、土墙房,到处通风漏水的。亲戚来了,晚上没有地方睡,只能坐着吹牛,到天亮就走。吃不饱,玉米馍馍、土豆、酸菜汤,难见油水,只能果腹;穿不暖,自家鞣制的羊皮衣,已经是村民家里的“高档服装”。

贫困,也造成村里的杂乱差。人畜混居,满屋臭味,居住环境非常差。吃不完的食品,放进柜子里,成为老鼠的美食。

“更不要说自来水、照明电、邮递这些了。吃饭都是蹲在地上吃。”二坪村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

“我家曾是村里最穷的一家。6岁时,父亲去世,家里6兄妹连米饭都吃不起。穿的裤子都是烂的,没有鞋子。冬天,冷呀。”二坪村主任木牛拉哈说。

那时的二坪村,地形平整,村民却过着“不平”的坎坷日子。

攻坚的二坪村

在二坪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阿木拥有一栋109平方米的小洋楼。2019年搬进新家后,阿木把打扫房前屋内卫生当成每日的“必修课”。

“住得好了,当然要讲究卫生。”现在,依靠打工和养殖业,阿木每年有2至3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高兴的是路修通了。没通路的时候,从山下买一块砖,最贵时要7元钱。一吨水泥,加运费要千元。现在嘛,哪还有这些事哦。”阿木笑嘻嘻地说。

“不平”的二坪村,因为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彻底改变了模样。
2010年,二坪村修通了毛路;2014年,精准识别69户建档立卡户。2019年,经整体规划,二坪村3个组的104户人家、457人住进了蓝顶白墙、布局合理的新居……如今,藤梯变成了钢梯、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公路、木板瓦房变成了安全住房,安全用水用电、网络电视、党群综合服务、教育医疗等得到有效保障,群众简陋、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幸福之花正开遍悬崖之上。“在脱贫攻坚中,上级党委政府、帮扶单位省监狱管理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也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几方力量整合在一起,推动二坪村顺利实现整村如期脱贫摘帽。”二坪村支部书记木呷约布说。
行走在如今的二坪村,如同行走在星级的旅游地。古老而雄俊的峡谷和整洁美丽的村庄交相辉映,生长着希望和未来。
从人畜混居到独栋二层小楼;从一脚一鞋泥到路面整洁;从臭气熏天到空气清新;从散居深山到统一规划……二坪村在焕发新颜的同时,谋划着乡村振兴的蓝图。从2021年起,曾经的二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阿木以布,在乌史大桥镇辖区内的甘洛县大桥矿业有限公司务工,收入52300元,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3075元,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七月的光芒
后一篇:2023年05月09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