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特点;
(1)大量阅读在课内完成。一般40分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6到8篇文章。
(2)以主题整合单元,以群文拓展主题。突破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局面,实现了递进式语文教学。
(3)以“群文略读浏览表”“画知识树”“五步教学”为教学策略,教师可以迅速掌握该研究的核心内容,进入实践层面。本研究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4)能激发教师有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和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5)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自主阅读时间更多。
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策略
(1)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习时间,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课文标题
|
作者
|
主要内容
|
最精彩的片段或句子
|
想提出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课堂所呈现的阅读记录表就包括“主要内容”、“精彩片段”、“想提出的问题”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2)五步教学策略:
在课堂的汇报交流中,老师主要采用“五步教学法”这样的操作模式,即为:主题回顾──阅读概览──片段分享──精彩赏析──主题拓展
第一步是“主题回顾”。旨在简单回顾课内的几篇课文,提炼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并以“画知识树”的方法进行呈现。这实际上也是在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达到用简练的语句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比如人教版五年级单元主题“父爱”的知识树和“感动”的知识树就是师生共同画出来的。
第二步是“阅读概览”。学生在回顾课内文章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同步阅读,这同样需要学生对同步阅读中的几篇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在课堂上,多数学生都能借助课外填写的“阅读记录表”进行较为准确的概括。
第三步是“片段分享”。这是课堂的主体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开展民主、互动、多元的对话,不仅能让孩子们一同分享到阅读心得,而且营造出浓厚的团队读书氛围,提高了个体与群体阅读素养。在这里,学生的感悟无论是深刻还是肤浅,都是属于他们的独特感悟,教师都应充分地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此时,教师摆正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最为重要。教师应该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应该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引导者,应该是读书会过程的组织者,还应该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与聆听者。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是一味地将课文讲深,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多元的理解,所以课堂似乎少了一些精彩,但其实学生这样更感兴趣。记得在我们第一次对学生进行试讲后就做过一次随机的调查,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感觉这样的上法比平时的语文课更有趣。理由是:学生对文章有新鲜感,不像平时的课堂将课文嚼得过细、过烂,因而乏味;更为重要的是“聊书”的形式让他们感觉很轻松,而且很有成就感。
第四步是“精彩赏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引导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该选择怎样的点来展开呢?这就需要教师设置一定的话题。话题是讨论的灵魂,一个好的话题,既能反映阅读材料的主题,又能激活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思维和心灵的琴弦。好的话题可以是对学生阅读中可能存在的疑问的预设,也可以是课堂上的临时生成。但一般有价值的话题产生于这样四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二是产生于学生的认知冲突或矛盾点;三是来源于作品的文体特征和作家的表达风格;四是能够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感情世界。
第五步是“主题拓展”。课堂的功能只相当于一个例子、一块试验田、一把钥匙,更广阔丰富、更生动多变、更精彩的世界在课外、在生活中。这样,学生有了课内阅读所扎下的根,又有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生发出的枝和叶,必将结出累累的硕果。
(3)画知识树
http://s4/middle/4adf475ex948ac29b9543&690
http://s14/middle/4adf475ex948aabf0477d&690
http://s2/middle/4adf475ex948abedea271&690
以上环节中,师生共同“画知识树”来完成主题回顾和阅读概览:知识树的树干表现的就是本单元的主题──感动、父爱、童话等;知识树的树叶表现的是课内和课外的几篇文章;果实则对应的是该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最后还通过描述知识树来拓展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更好地整合了和深化了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丰富了主题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在开展“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群文略读记录表”、“五步教学法”和“画知识树”的教学策略。这个策略的完整实施,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课型,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效果
(1)丰富和完善了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在过去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单元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向课外拓展,为大量阅读搭建了课内平台。
(2)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过去人们批评说:“数学是清清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确实如此,如果只孤零零地进行一篇又一篇的阅读教学,就很难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结构,而“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却可以弥补这方面的遗憾。
(3)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单元整合”可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均能获得不同的质和量。大量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4)有利于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也兼顾应试。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识,然而“应试教育”也是我们现在绝对回避不了的。而同步阅读的课文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结构都很好地体现了与课本同步这一原则,这有利于将课内中所学的阅读方法,在课外进行实践,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难道还怕应试?
(5)在试行班级已形成明显的阅读氛围。有了这样一个阅读展示的平台,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把它带入到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去。
(6)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市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儿童大量阅读的最有效的课内教学形式,成为我市蓬勃开展的“班级读书会”的重要内容。
四、人教网推荐“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意义
当前国内的小学语文新教材有很多种,不管哪一种,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就是依据新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优势,在实践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发现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
(2)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
(3)将教材配套的相关阅读资料与课文有机整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了课程资源。
(4)能经济、有效地提高儿童阅读量,综合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
(5)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