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有感

(2021-05-18 07:30:24)
标签:

365

减碳

绿色溢价

该书给出了当下碳排量top 5的领域,依次是生产和制造(31%),电力生产和存储(27%),种植和养殖(19%),交通运输(16%)和制冷和取暖(7%),并给出了推荐的方案,包括技术创新,适应暖化的世界,政府决策和政策倾向,个人责任等。

我的主要学习收获是关于ESE(Environment, Social, Economy)的思维方式。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情感化的,对于碳排放的控制和减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的用道德或者文化的方式去约束别人,比如奶牛养殖会产生很多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大量的植物和水,因此人类必须减少牛奶和奶制品的食用。这种考虑是很欠考虑的,首先这样的方式对于少部分人可能可以,因为他们可以找到牛奶和奶制品的替代品,但是很多基本营养还跟不上的贫穷和不富裕的人来说,减少食用就好比剥夺了他们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力。考虑的方式应该是从ESE三个基本维度去思考,一个行为或者一个决策或者一个项目,对于三者的影响是如何,很多时候不是一维的影响,更是交叉协同的影响。
而经济的考虑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比如‘绿色溢价’问题,它决定了人们的决定,也按时了技术创新的方向,乃至新的市场增长点。

记得我在THD的时候就接触了有人在推行碳中和,而那时候的我去质问人家,碳中和是不究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仍然再继续,人们可能只是在玩一个数字游戏自我安慰罢了。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想法是幼稚,单线的,和道德情感化的。或许我的思考有究竟的一点,但是是不现实不可行也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减碳)。如果还能安慰我一点的就是通过本书,我知道植树不见得减碳,这其中的原因(复杂性和多方位的思考)也让我打开脑洞(P153),即便是植树造林这样看上去很美好的事情也未必在经济和减碳层面是绝对的好事(有意思吧)。

涵涵的想法(大概作为15后)似乎更有意思,有一次我们在街上,看到地上的垃圾和清洁工人在打扫,我问涵涵她怎么处理街上的垃圾,她的想法是用机器人,哈哈至少不是他爸爸的道德论,着重宣传垃圾零丢弃,和人们的意识与素质。
不可否认‘教育’的作用在基础中的重要性,但应对时下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人性的问题(未必是贪婪,即便就是基本的生活品质的追求),必须要通过全面的考量,尤其是提供科技创新,生活工具提升,经济(商业)模式,政府指导等战略层面去做出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