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2025-02-27 17:16:19)
标签:

中老年保健

方华

分类: 文旅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中老年保健》2025年第2期发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清泉出壑别一天

——皖南鱼龙洞

 

文、图 方华

 

鱼龙洞园区坐落于石台县东部六都乡境内,与太平湖衣袂相连,北邻佛教胜地九华山。鱼龙洞景区自古即为石台县八大景区之首,被誉为世外桃源,是皖南山区的绝胜洞天之一。

鱼龙洞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洞口呈张开的鳄鱼嘴形,倒挂的钟乳石犬牙交错如鳄鱼锋利之齿,下颌成池;而洞体似蛟龙曲折蛰伏于山下,故名“鱼龙洞”。一说因其洞口内,有一个像龙、一个像鱼的两个石头分立两侧,顾盼有情,因而称“鱼龙洞”,并流传着东海龙太子和鲤鱼仙子相恋私奔的凄美爱情故事——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太子不听父王的安排,与一只鲤鱼相爱,龙王一怒,将其赶出东海,于是,龙太子便携鲤鱼仙子来到此洞安身,从此以后,人们便称此洞为“鱼龙洞”了。

 

神奇洞天

山是洞之体,洞是山之窍。有洞的山多一分灵气,有山的洞多一分神秘。

鱼龙洞是一个石灰岩地质结构的喀斯特溶洞,形成于亿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今天神奇的洞天世界。

鱼龙洞如鳄鱼嘴张开的洞口宽8米,高5米。草木葳蕤、雾气弥漫的洞口有一泓清水淙淙而出,水色澄碧,终年不涸。

如同众多地下溶洞一般,鱼龙洞至今不知其深远,目前探明长度5公里,人履可至处不及2公里。入洞,初极窄,复开阔,窄处八尺,宽者几丈,放眼洞天世界,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鱼龙洞洞内有洞,洞上有洞,洞洞相连,其洞中有“四海”——东海、南海、北海、西海;有“十一宫”——莲花宫、月宫、庆喜宫、鲤鱼宫、玉寝宫、白鳝宫、点将台、犀牛宫、藏乐宫、天宫、聚宝宫。

洞内奇石纷列,形态各异,形神逼真,惟妙惟肖。或如莲花绽放,或如玉树临风,或如众僧朝圣,或如钟鼓盘地,极为传神;海狮戏鱼、东海观音、犀牛头、骆驼等钟乳石也形神兼备。

因其洞内有一条清澈的地下河贯穿始终,游鱼龙洞,可徒步浏览,也可乘舟漫游。

水是山灵气,山是水精神。水也是鱼龙洞的灵气所在。洞中这条常年流淌的地下河,不知其源。清浅处可见小鱼游动,水深处如临深渊。若游人乘筏进入,时而碧波荡漾,时而急流险滩,忽若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有宛入桃花源之意境。

穿行在曲折蜿蜒的洞中,奇妙的景色与水声、波光、灯影交织成一团,扑朔迷离,意趣横生。

 

“两绝”称奇

鱼龙洞有“两绝”,为其他溶洞罕见。

入洞后不远,游人就能看见密密麻麻的蝙蝠倒挂在头顶的洞壁上,蔚为壮观,同时也让胆怯者心悸。此景,可称鱼龙洞一绝。

白居易曾有诗云:“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山洞里面有蝙蝠是一种很自然普通的现象,因为山洞里面既阴暗又潮湿,且终年人烟罕至又少有其它动物来侵扰,这正是蝙蝠最喜欢的居住环境。但像鱼龙洞内千万只蝙蝠集聚在洞壁的景象还是罕见。

在中国,由于同音,蝙蝠也是吉祥的象征。人在洞中游,蝙蝠壁上挂,两者相安无事,也是自然之和谐、天地之吉祥。

洞中另一绝,即为洞中之墨石。

墨石在洞深黝黯处,通体黑色,往往被游者忽视。但身近其旁,即使无睹,也有一丝淡淡的墨香入鼻,如一缕看不见的仙气般,飘忽而捕捉不定,让人陶醉却又感神秘。

墨石因水汽的浸染,用手指沾之,便可在洞壁上写字,据称还永不褪色。

 

人文厚重

有史可查,鱼龙洞早在公元六百年前就为游览胜地。这在旧《石台县志》、《徽州府志》、《池州府志》、《九华山志》中均有详细记载。

鱼龙洞由于位于南入九华山的古道途中,绝妙的洞府胜境自然吸引了古往今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前来寻幽探胜。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商隐、杜荀鹤等都在此留下了精美的墨迹,明代毕锵、何尹等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到此写下诗篇,洞内还有多处历朝游客沾墨石所写诗文。这些书写于洞壁的诗词墨迹至今可辨,成为人文景观,增添鱼龙洞的文化气息和韵味。

公元847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来到鱼龙洞,为此洞天胜境折服,在洞壁上留下诗刻,至今尚未漫漶。诗言:“石径险且寒,磬声如远钟。又若山林外,双屐声冬冬……”读之,让人在漫想中穿越,感受千余年前鱼龙洞的幽秘静雅。

“洞口桃千树,花开不计春。落花随逝水,疑有避秦人。”明朝沈懋学的这首《鱼龙洞》,则不免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胜境。

而明代何伊的“清泉出幽壑,红日映苍岩。绝妙鱼龙洞,尘壤别一天”的诗句,可以说是对鱼龙洞最贴切的描述,其景其境就在眼前,千百年不曾改变。

 

造化自然

穿过在鱼龙洞中,赏观各类“奇形”“异景”,你不得不对天地造化生发出无限的敬畏。大自然鬼斧神工,它用亿万年时光创作的这些“作品”,人类应懂得珍惜。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才是岁月的真谛。

好在鱼龙洞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生态洞貌。洞中除了灯光和道路、栏杆外,绝少人工痕迹,基本都是自然天成。虽然洞中灯光色彩斑谰,但洞壁和钟乳的原始底色还是遮不住的。有的晶莹剔透,有的雪白如霜,有的淡黄如玉,有的金碧辉煌。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鱼龙洞,千百年来也几经喧嚣与沉寂。在这海清河晏的盛世,鱼龙洞正以其千万年来不变的雄伟绝妙、幽秘神奇,守候新世纪崭新的时光,守候我们纵情山水、追寻自然、探寻天地奥妙的步履。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文/图】清泉出壑别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