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2021-09-05 09:44:25)
标签:

中老年保健

方华

分类: 文旅
【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天地造化多奇妙

——鄣山大峡谷

 

/图  方华

 

 

元末明初大学士舒在其《大鄣山游记》 开篇记述:“浙水出大鄣山,见诸郡记。其山高数百丈,石如壁立,横截溪洞,阔如高三之一。云汉邑五十里,东接唐昌,出天目山,南歙度睦,衍远陂陀,会于钱塘,其源盖出于兹。”文中记载了鄣山的奇特景观和壮美风光。目前,鄣山大峡谷的开发建设就以舒頔的游记为游路蓝本而设计的。

鄣山大峡谷位于安徽省绩溪县东南部。东挽天目,西携黄山。据当地县志记载:鄣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障峰。春秋时代,吴越以此为界,其“世界第一单体巨石”百丈岩成为天然的界碑。

据古籍《祥符经》记载,轩辕黄帝曾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采药炼丹,故有三天子都之称。由此,大鄣山也被誉为祖国中医药的原始基地,山中现存的“丹坊”景点中,还有丹锅、丹灶、药研、丹勺等远古器具的形同化石。

而《山海经》《祥符经》均有记载,秦代设立“障郡”,即以此山命名。

据清代周赟在其《鄣山辨》中考证,“《山海经》三天子鄣山与三天子都乃一山,而鄣字,都字讹耳。秦之名鄣郡……是秦亦沿山名之讹以名郡……

不管“鄣”字是否“都”字之讹,鄣山风光之奇妙,千万年无讹。

 

水涤凡尘

鄣山风光之奇妙,首在其水。

古典记载,大峡谷之水自天池而下,分流三支,经金陵、姑苏、临安、三都会,流入东海。

来自山巅天池之水,沿峡谷而下,形成喷涌、跌宕、回旋、蜿蜒之势,或汹涌澎湃,声震四野,或浅流淙淙,如琴慢捻,如一曲交响在山野演奏。

水色随山势、植被、光线等环境,在流动中变幻,有的翠绿,绿得天真,有的碧蓝,蓝得深沉,有的洁白,白如玉质,有的清纯,清如明镜……

峡谷中的水流与万千奇石相映衬,相依托,编织了无数的飞瀑深潭,银帘彩池,构成了“凤凰摆尾”、“犀牛戏水”、“银龙飞舞”、“天门中开”等等各具形态的自然景观。

其中的“葫芦潭”葫芦形惟妙惟肖,天工造化,澄碧的潭水从其上端的葫芦塞口喷涌而入,迸发出美丽的浪花。

水绕峡谷流转,曲折逶迤,人在水上踏行,轻悠闲逸。这一道道一泓泓清凛,涤尽了多少俗念凡尘。

 

石成天然

鄣山风光之奇妙,离不开石。

鄣山大峡谷可以说是一个神话般的奇石世界。或嶙峋、或圆润、或百丈擎天,或平卧浅水,或中流砥柱,或临水壁立,或惟妙惟肖,或百怪千奇……不一而足。

其中,仰首可视的百丈岩,它既是一块巨石,又自成一座山峰。为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第一单体巨石”,

百丈岩是大约一亿年前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一次断裂形成的花岗岩体,它高460米,宽180米,呈85度垂直,如巨钟覆地,似宝鼎擎天,破云而立,雄伟壮美。又被誉为神奇的“中国天然金字塔”。

百丈岩的绝壁上生长着名贵的山珍和药材。难怪轩辕黄帝要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采药炼丹。

百丈岩连同其旁的几座同样险峻的山峰,成为攀岩、探险旅游者的极佳去处。

在峡谷中万千的奇石中,一座毛泽东头像堪称一绝。毛泽东石像坐落在谷底鄣水南岸亲水浅滩上,面朝正北方向,高3.83米。

头像从右侧观望,那宽阔的天庭、后背式的额发、饱满的面颊、睿智慈祥的眼神,无不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出神入化。更为奇妙的是,在毛泽东下巴上那颗标志性大痣的部位,竟然也有一个小圆洞,小洞里还长出一棵袖珍水杨柳小树。鄣山大峡谷发毛泽东石像处经常集聚着游人拜谒、拍照。

在毛泽东石像不远处还有一块左龙右凤图形的“龙凤石”。珍贵的是,这块“龙凤石”的中间是一幅中国版图,非常清晰鲜明,图中的台湾岛更是明显夺目。巧合的是,这幅中国版图0.96平方米,是中国实际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雏形。

 

生态独特

鄣山风光之奇妙,得惠于生态。

大障山是联合国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97%

障山大峡谷景区地理气候特殊,是为数不多的联合国植物基因库之一,拥有43种珍稀名贵物种。

在百丈岩附近,有一块花岗岩巨石,中间由节理形成的裂缝,好似一顶巨大的皇冠,上面长着一棵巍然独立的黄山松。

而黄山松的生态条件必须在8001600米以上,海拔只有四五百米的鄣山里生长黄山松,这是整个江南地区一种奇异的自然生态现象,令人称奇。

而游人在这四百米的地带,却能享受千米以上的天然风光和自然气候,不能不说是无数生态旅游区中独特的感受。

若有缘,游客还可在百丈岩顶峰看见佛光。蔚蓝的苍穹下,云雾笼罩的百丈岩顶峰,那美丽的七彩光环,如诗如梦如幻,让观者在绚丽的光辉下感到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超脱凡俗的喜悦。

 

幽妙难尽

鄣山大峡谷之奇妙,一言难尽。

明清时期,徽杭古道经大峡谷,这处古代通往苏浙沪的要塞,阅尽了风雨的沧桑,也看尽了盛衰繁荣,清人有诗赞云:"一气苍茫东北走,临安建业与姑苏"。现存的"江南第一关"关址依旧,宋代建栈道石级犹存。明代兵部尚书抗倭名将胡宗宪、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国学大师胡适都是从这条古道走出去的。真所谓,古道雄关,千载悠悠。

旷古的障山之谷中,还沉睡着天子墓、丞相坟等古墓,其墓砖宛如万里长城所用的砖块。墓寝哪位天子?坟居哪位丞相?尚等待后人的探秘、考证,想象谜解之日,是否又会打开一个千古奇观?

明代名士舒言:“嗟呼!昔闻鄣山之胜,拟欲一往而不可得。兹因避地,获遂所怀。惜不得畅情纵览其间,搜罗远代名人仙子胜迹,以纪其实,又不得从容与其父老诉我罹乱之苦。虽获观其大概,终莫能畅然于怀。

 

去鄣山大峡谷走走吧,畅情纵览其间,可一了古人之嗟叹,可一慰平生之山水情怀也。【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文/图】天地造化多奇妙——鄣山大峡谷

发:2021年第9期《中老年保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