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肥美之味

标签:
鹅凰文苑方华 |
分类: 美食美味 |
肥美之味
方华
一
荤素肥瘦,各有所好。如同环肥燕瘦,自有宠幸。比如我,就不知是什么时候好上那口肥美之味。
记得小时候是一点也不喜欢油腻的东西,一丁点的肥肉都会让我胃翻头晕。记得那时家里有个表哥,特别的喜欢肥肉,说是肥肉吃到嘴里甜滋滋的,我听之实在难以置信。
肥是不在五味之列的。传统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现代科学又证明,人共有五种味觉,分别为酸、甜、苦、咸、鲜。记得前些年,美国珀杜大学科学家公告称发现了第六种味道——“肥”,让五味有了新的伙伴。据称,“肥”味的发现意义重大,它有可能会带动一场食品工业革命。届时,想把黄瓜吃出烤肉的味道来恐怕都不是难事。
通过多次试验,科学家把不同味道分类让参与者品尝、分类和辨别,有足够多的人分辨出“肥”味,不同于鲜,更不同于酸甜苦咸。
那么,这第六味——“肥”,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味觉呢?发现这种味道的科学家是这样比喻的:它是咬多汁牛排时的感受,是一滴橄榄油的味道,有点腻,有点香。也有中文媒体把这种新味觉翻译成“脂肪味”。
其实,肥的味道是很难用文字表达描述的。就像一块五花肉,有人食之称腻,有人啖之称香,让他们各自表述,肥的味道肯定不一。比如我的那位好食肥肉的表哥,如果让其表述,一定是有点甜。
记得小时候,村中一户人家的媳妇偷喝家中的猪油,被丈夫暴打,成为谈资。那时候的农家,家中有点猪油是十分金贵的,只是在特别的日子、或是家中来贵客才在菜肴中添加一点,以肥腻的猪油与菜添香。
科学家在研究中也发现,当“肥”味与各种味道混搭时,会强化其他味道并产生独特的味觉感受。简单说来,让你啃一块纯肥的脂肪你一定会很难接受,可能会作呕。但如果这种肥味是混杂在鲜、咸、甜交织的菜肴里,会让你大快朵颐的。
肥是被一些宗教信徒拒绝的。当然,清苦的人生是教徒们的一项修炼。但正常的人生,还是需要有足够的“油水”。失了“肥”味,人生不但会有许多美味不得品尝,对于社会来说,也是营养不良的。
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裕,人们越来越享受到更多的肥美之味,偷喝猪油之类解馋之举是不会再出现了。
在我看来,“肥美”的生活应是小康生活的应有之意。如同对美人之爱,虽有人喜骨感,有人好丰腴。但丰腴比之于骨感总是更显健康之美。对人如此,对社会也如此。
二
说肥美之味,自然要说一说红烧肉。
红烧肉是一道大众菜肴,几乎家家都会做。但各地红烧肉的做法却不尽相同。南方习惯用酱油调色,而北方则偏爱炒糖色。
比如上海红烧肉,就充分体现了“浓油、赤酱、口感甜”的“本帮菜”特点。“一手酱油瓶,一手糖罐头”烧制出的上海红烧肉,外表发黑发亮,食之略有韧劲,不油腻。不过,偏甜的口感让一些口味重的外地人有点难以适应。
记得多年前电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将一位在上海陪读5年的河南母亲做的红烧肉,称作上海红烧肉,引发网友的吐槽。因为,上海红烧肉是不放大蒜姜丝的。
而湖南的红烧肉,则体现了湘菜“辣”的特点,在烧制的过程中加入了辣椒。湘式红烧肉采用的是半瘦半肥的猪肉,切成匀称的块状,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后入锅放豆豉作料,再用上等酱油加少量的糖烧制而成,色泽呈金黄,味道甜中带咸、咸中有辣。因为当年毛泽东喜欢吃这道菜,所以现在开在许多城市的毛家餐馆都用红烧肉作招牌菜,美其名曰“毛氏红烧肉”。
俗话说,众口难调。肉也如此。有的人喜欢吃瘦,有的人喜欢吃肥;有的人又觉得瘦肉难嚼、塞牙,有的人却又讨厌肥肉的荤重、油腻。唯独一个红烧肉竟迎合了大众,几乎人人都可入口一享其美味。
红烧肉的原料一般选用上好五花肉,或者坐臀肉。所谓上好五花肉,是指肥瘦层次分明,一般在五层左右,故名五花肉。为了将红烧肉烹制出特别的味道,掌勺人根据喜好,会在烧煮中加入各种调配料,比如啤酒、红酒、红腐乳汁等,也有放入豆腐、白菜、萝卜、土豆等食材一起炖煮,变化出多种口味的红烧肉菜品。
其实,最正宗的红烧肉,是不需要那些多余的东西的,水,酱油,糖,再加几片姜、几粒八角,足也。姜要老姜,去肉腥味;糖最好冰糖,做出来的肉色更亮,口感更佳。
“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是苏轼的《炖肉歌》。红烧肉起于何时何地已无从考证,但最早把红烧肉烧出名的,当推这位东坡居士。苏东坡烧制的红烧肉,被后人称作“东坡肉”。
“东坡肉”的大体做法是:将五花肉洗净,切成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几分钟取出洗净。取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黄酒,葱结,盖上锅盖,用旺火烧开后用微火焖酥,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可。“东坡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是红烧肉中的上品,现流行于江浙一带。
美味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慢火、少水、火候,是做红烧肉的真谛。而世上一切值得品味的美好事物,莫不如此?
发:2021年第4期《鹅凰文苑》,2021年第2期《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