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南淝河——合肥母亲河

标签:
安徽工人日报方华 |
分类: 泥人随笔 |
南淝河——合肥母亲河
文/图
安徽省会合肥的得名,源于两条河的交合,一曰南淝河,一曰东淝河。南淝河古称施水,东淝河古称淝水。
合肥的得名源于两河之交无异,但其说法有二。
其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
其二,至唐代,有人提出,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经过合肥城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诠释:“归异出同曰肥”。二水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南淝河经合肥市区注入巢湖,全长只有70公里。虽谈不上源远流长,但百姓世代择水而居,饮用灌溉,捕鱼捉虾,淘米洗菜。可以说,是南淝河润泽了这方土地、养育了这方土地上的生灵,是合肥人民真真实实的“母亲河”。也可以这样定论,没有南淝河就没有现在的合肥城。
合肥古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述:“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南淝河自古是合肥的黄金水道,旧时,合肥及周边大部分的竹木,大都是走长江,经巢湖,再从南淝河水上运来的。如上好的江西木、江南的毛竹等,都是这样经江过湖入南淝河,运达木滩街。周边巢湖的石灰、砖瓦,以及农产品等也是这样经南淝河运到合肥。
很久以前,合肥和许多地方一样,因物力有限,陆路交通不发达,自然的河流便是天然的运输通道。合肥普通百姓生产生活的物资,也大都是从南淝河运来。在水上运输没有机械化之前,南淝河上木船竞渡,白帆高挂,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合肥是典型的季风气候,春夏季节多起东南风,船老大们就会将各种物资借风扬帆运到合肥;而秋冬季节合肥多起西北风,商家又会把合肥及周边的土特产,运往全国各地。
溯本求源,南淝河的源头在哪?对此,历史上曾有鸡鸣山说、兰家山说、紫蓬山说、小蜀山说、将军岭说和乱流说等6说,近代又有长岗说和长丰多源说,一直争论不休。
南淝河流域总面积达1640平方公里,其支流众多。那么正源位置到底在哪?2010年,经过科学考察组的全面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的史志与资料,最终确定南淝河正源为董铺水库上游河道北源右支,始于江淮分水岭东南侧,跨肥西长丰两县交界处。这里,是南淝河最初形成地表水流的源头部分。由此,在肥西县高刘镇岗北村何老家西北侧的红石桥处立正源碑,结束了千年纷争。
那么,南淝河与东淝河相交之处又在哪?这个历史无争,合肥(淝)之处即在合肥市的逍遥津。三国时魏将张辽大败孙权十万大军的逍遥津战役,即发生在这里。如今,这个曾经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已成合肥城中一座风光秀丽的临水公园。
南淝河自江淮分水岭东南流向,至夏大郢进入董铺水库,于大杨店南出库后,穿亳州路桥,经合肥市区左纳四里河、板桥河来水,穿屯溪路桥至和尚口左纳二十埠河来水,至三汊河左纳店埠河来水,折西南流,于施口注入巢湖。
南淝河在城中蜿蜒,形成诸多临水绿地、公园等景观,宛如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的脖颈。其蜿蜒的河道上,又建起屯溪路桥、当涂路桥、四里河桥、怀宁路桥、潜山路桥、宋斗湾桥、蒙城路桥、寿春路桥、长江路桥等诸多桥梁,在方便两岸交通的同时,也为合肥城增添了风采。
凭桥观水,其情悠悠。公元1191年,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就在赤阑桥(今桐城路桥)上思念红颜知己,写下一首美篇《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词曰:“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如今的南淝河虽然不再是旧日的黄金水道,但它作为省城的一条主要河流和风景地,给合肥增添了古诗词般的灵动和韵味。河流以城池为界,被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现在,上游结合森林公园,突出绿色生态的景观理念,打造出一处处亲水空间。中游利用沿河已有景观和空间条件,不但打造成了环城游憩和运动休闲场所,也成为城市魅力的一个展示平台。随着城市的发展,下游在成为连接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绿色纽带”的同时,侧重乡野生活物质载体,利用市郊近巢湖的生态农业特色,建设成了沿河滨湖的田园景观。
南淝河,一条古韵悠悠的河流,一条风光迷人的都市母亲河。
发:2019.3.7《安徽工人日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ahgrrb/2019_03/07/GR0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