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唐咀,一段沉陷的记忆

标签:
巢湖晨刊方华 |
分类: 人文巢湖 |
唐咀,一段沉陷的记忆
文/图
唐咀遗址位于位于安徽巢湖北岸烔炀镇和中垾镇之间,距离巢湖市不足半个小时车程。因在其水下发现大量陶器碎片、玉器、印章,及水井、城墙遗址等文物,被专家考证为一“汉代地下水城遗址”,佐证了巢湖流域长期流传的“陷巢州、长庐州”神话传说的历史存在。
环巢湖自古有“九头十八咀”之说,唐咀是其一。“头”和“咀”,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地方。面积稍大的称“咀”,面积窄小的称“头”。
咀,而不写成嘴,具有浓厚的巢湖地域文化色彩。
其实,唐咀最早叫做“沙石咀”,后因唐姓先人迁居此处,才改名为“唐咀”。
北宋时唐姓先人为保护高宗赵构南逃,从北方一路南下,其中一支扎根于巢湖“沙石咀”,垦田造宅,渐形成村落唐家咀,简称唐咀。
但现在的唐咀村已无一户唐姓,一是源于唐氏人丁不旺,一是因为“糖(唐)化于嘴(咀)”之说,认为不吉不利,后人纷纷搬离。元朝时,杨姓、施姓先后移居唐咀村;明中期,赵姓先人也来此定居。随着时光流逝,最后迁入唐咀的赵氏人丁兴旺,在村里逐渐占主导地位。
唐咀这个千年古村落,村中现存古民居很多,具有观赏和保存价值。特别是村中的两口古井,井栏被绳索勒出一道道几厘米至十几厘米的深沟,这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全国也难寻觅。
老屋,无声地向往来的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记忆;古井,又照见过多少先人的身影?滋润过多少日子和乡愁?
然而,唐咀的人类历史留痕远不止这些。
在西方古罗马,有一座因地震和火山喷发掩埋的庞贝城。在东方巢湖,也有一座古城,因地震被湮埋。这座东方的庞贝城,就是后来发现的唐咀水下城。
环巢湖,特别是在巢湖合肥一带,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民谚。
千百年来,“陷巢州”的传说,在环巢湖周边几乎家喻户晓。人们口耳相传、内容大同小异,故事情节基本说的都是小白龙陷巢州。
陷巢州的传说虽多有典籍记述,但自古以来都把它当作神话,未有几人深究。即便历史记载的“居巢国”的消失,也难寻其因。
2001年下半年,在唐咀的湖滩上突然出现大量被潮水冲上来的陶片,有泥质灰陶、红陶、褐陶和夹砂灰陶、黑陶以及一些烧成温度略高的硬陶等,另外,还发现石器、玉器、银器等物,其中最早为新石器时代玉斧,最晚的是王莽时期钱币。这些,是一些以废墟为特征的遗址上所没有的,考古价值较高。
原来,唐代诗人罗隐曾写下“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也似乎有根可寻。
史记: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年号,赤乌二年,即公元239年。距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
2003年初,经过数次现场勘察和论证,专家确认唐咀水下遗址是一处汉代遗址,而它可能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沉没。而2005年4月,一份关于巢湖唐咀水下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家专家组认证。这项研究成果认定唐咀水下遗址与历史记载的“陷巢州”年代完全吻合,并初步划定古居巢国都城的大体位置及功能、规模与等级。几经辗转,巢湖“水下古城”逐渐“浮出水面”。
现在,在唐咀湖滩上,被湖水冲刷上来的陶片遍地都是,令人惊叹。这千万片的陶片似乎是历史的碎语,急切地要告诉我们曾经。而那些精致的纹饰和跨越的年代,显示着一个沉陷文明的久远。
面对咀上的古村、遥想水下淹没的城池,岁月悠悠,我们该如何洞穿历史?而潮涨潮落间,死亡和新生就这样无言地接续未来。
现在,集合水下古城遗址和唐咀千年古村,一个神话般的旅游景点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探秘寻幽。闲足唐咀,凭古吊今,看滩涂上芦荻葱茏,柳涤飞扬,鹭鸟飞舞,时光轻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