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美丽乡村黄麓行
标签:
巢湖晨刊马骏斐 |
分类: 泥人随笔 |
美丽乡村黄麓行
马骏斐
洪家疃,古村如画
洪家疃,又称作“清水塘洪”,它坐落在巢湖市黄麓镇秀丽的小黄山南麓,与巢湖市烔炀镇和肥东县长临河镇接壤。
洪家疃,是“和平将军”张治中的家乡。村中除了有张治中将军的故居,还有张治中将军创办的黄麓学校,它是安徽第一乡村师范的诞生地。
张治中故居,一位少年从这里走出,而我们后人走进,深切感受到一位先人的家国情怀。
在故居的右手,是张治中初办的黄麓学校旧校址。当年,尘世的烟火和书香让隔世的探访者依然熏陶。
90年历史的黄麓学校老门厅里,戴季陶当年题写的黄麓学校牌匾,仰望中,已是物是人非,岁月斗转。
村前的清水塘,有白毛浮绿水。或许,拨开历史的清波,只需几双小小的蹼掌?
阳光寂寞地斜射老校舍青瓦的屋面,曾经书声朗朗的教室,如今叶落无声。
在黄麓师范校园张治中塑像的身后,我们看到两个大字:思源!让人沉思而感慨。
洪家疃村西南端,还现存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洪氏祠堂。
徽派建筑的洪氏祠堂虽然颓废,但仍能遥想洪氏先人对徽韵的推崇与传承。
瓦椽间漏进的阳光,让我在精致的木雕上看见一个家族曾经的辉煌。我们期待着再次看见它的恢弘气象。
在通往祠堂的路上,还有一口“庄氏井”,该井据说是明代在村中居住的庄氏一族留下的,它默默地记录着古村的变迁。
村里有九条巷子,沿山坡而建,如遇到大雨,汇集的水经由巷道的阳沟直入村前池塘,活像九龙戏水。这种村庄布局被称为“九龙攒珠。
“九龙攒珠”是以水塘为中心,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村庄排水系统、道路和居住区,是千余年前中国中部一种典型的古村落布局模式,折射出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的撞击和流变。洪家疃是“九龙攒珠”村落布局的典型代表。
清水塘,九龙所攒之珠,它的活力与光芒,让古村充满灵性。
村中漫步,可遥望远方的相隐寺,让人感受一位大隐者的清瘦风骨。
而真正的隐者,应是村中那棵三百多年黄连木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吧?
清净、安谧而美丽的明代古村落洪家疃,它是巢湖大地上一幅墨香久远的水彩画卷。
寺后李,纯朴乡村
寺后李,位于巢湖市黄麓镇西北一段起伏的岗原内,较为幽僻。
村前有岗,今村人不知其名。岗上曾有一大庵,名圆觉庵,建于明朝,传说曾有房屋九十九间半,竹林五亩,僧侣几十人。寺院香火延续几百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终废毁殆尽。因村中多为李姓,又处寺后,是为村名由来。
据村人介绍,村东也曾有一禅寺,名凤凰寺。只是今日也已了无踪痕。
遥想当年,寺院环立,香火旺盛,寺后村该不太寂寞。然随着晨钟暮鼓的绝音,寺后李陷于沉默。
寂寞,让寺后李保持了一份乡村的自然本真。这样一个纯朴的乡村,或许能让你记得住乡愁。
如今,平坦的水泥路环绕村庄。家家门前平整,不见泥土。
漫步村中,进入眼帘的多是江淮之间建筑风格的砖瓦平房。村里也有楼房,但不多见。这些老屋,让我们看得见乡愁的模样,也让人回想亲情的味道。
阳光在一条条巷口丈量着乡村的日月长短。散漫的村居生活,把时光放纵。这样的画面,会让一颗沧桑的心回到曾经。
而那寂寞的村巷里,又走过了谁的童年?
村径边有圆长的椭圆碾石,岁月悠悠,连村中的老人也不知前人用它来做什么。村口的一棵铁梨树,让我们仰视生命和生长的力量,感叹人间的沧桑。
而阳光总是用灿烂的笑容翻开新的一页。季节的收获,总是沉甸甸地伸出篱笆。美丽乡村建设处处如诗如画,靓丽的寺后李村正以崭新的形象示人。
童家岗,旧貌新颜
在巢湖市西面、巢湖北岸的黄麓镇,有一个美丽的乡村叫童家岗。
童家岗村位于黄麓镇临湖社区,是临湖的中心村。庙中路穿越街道,东西链接黄麓镇和中庙街道,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很久之前,这里曾是一个临湖之地,明初,童家岗的童姓祖先援水从江西瓦屑坝迁来。
但现在的童家岗本身并不是传统古村落,其文化底蕴更多的与周边地区呈现一种共性。
岁月变迁,先前的老街虽存,但已换了新颜。宽阔的大街也改变了曾经局促的村居环境。新农村建设给童家岗带来无限生机,陈旧的老屋也换了新装。
屋舍靓丽美观,村巷幽雅美丽。绿地镶嵌,诗情画意。花草点缀,别致清馨。优雅的居住环境,明快的现代生活。
在村中闲足,见白墙青瓦,墙面彩绘格调高雅。有村民在屋前平地晾晒收获,有儿童在绿地花丛玩耍,一幅其乐融融的美丽乡村图画。
村中有大塘,临水的村居清新幽静,静水倒映,显示水乡风情,也让人遥想当年村庄凭水的美境。
村舍间闲足,人在画中游。巷弄间穿行,悠悠乡土情。简朴的村落,像一曲乡村小调。简约的画面,如一幅彩墨小品。
美丽乡村建设正给童家岗带来新的变化,童家岗正在新世纪里把新生活走向深入。
发:2018.9.28《巢湖晨刊》,2018年第3期《巢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