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2018-06-14 15:29:17)
标签:

四川烹饪

巢湖杂志

方华

老孙头酱

分类: 人文巢湖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四川烹饪》链接:http://www.scprok.com/index.asp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全国著名的美食刊物《四川烹饪》2018年第6期(月刊)、《巢湖》2018年第1期(季刊)先后刊发我应邀为巢湖老孙头酱写的《酱香久远——巢湖虾米酱》。《四川烹饪》侧重于美食及制作,《巢湖》上刊发的侧重历史传承与文化,因此,巢湖老孙头酱的文字有稍不相同的两个版本。分别贴在此处,供品。
     2018.6.21《安徽工人日报》,2018年第9期《乡镇论坛》,2018年第31期《益寿宝典》,2018年第5期《医食参考》再发。 
    《安徽工人日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ahgrrb/2018_06/21/GR0401.htm

版本一(《巢湖》刊发):
 酱香久远——巢湖虾米酱

方华

酱的制作,起源于周朝,甚至更早。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其所著《夜航船》中记述: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就是最早的肉酱。

这种肉酱,当时称“醢”,又称“橘”。《说文》解说:“橘:酱也。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因为酱是酒、肉和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所以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美食。

后来,人们发觉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酱也从美食渐渐转换为调味品。至十三世纪时的明朝,豆酱生产普及,制酱技术亦普遍流传于民间。

酱,通过选料、酶化、晒胚、晒酱等多道工艺而成。因用料、制作时间、手艺等的差异,各家各户制出的酱也各呈风味。

在巢湖,说到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鲜美的虾米酱,也会想到一个品牌——“老孙头”。

 

巢湖,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广阔、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独特的白米虾和其它虾类。旧时,巢湖乡野几乎家家做酱,沿湖人家更是将丰产的虾仁拌入酱中,制作出巢湖特产的虾米酱。

许多人都知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巢县有一家极具名气、也是当时档次规格最高的酒店——巢湖饭店。当时,巢湖饭店烹制许多佳肴都需用酱来调味或上色,一些食客也喜欢用酱来佐餐。恰好,酒店里的一位厨师具备精湛的传统制酱手艺,于是酒店自家制作巢湖传统的虾米酱,备酒店自用。

没想到,这酒店自制的酱味道异常鲜美,既为菜品增色添味,更让食客胃口大开,一时声名鹊起,成为追捧。为满足客户要求,酒店开始批量生产,对外出售。据称,因制酱师傅姓孙,起名“老孙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孙头酱作为地方特产,被政府当做特供礼品,馈赠给来访贵宾,也成为外出办事、拜亲访友携带赠送的佳品。一段时期,还成为地方进京的特别赠品之一。

老孙头酱在采用民间传统制酱工艺的同时,对加入的巢湖特产虾仁进行了特别的加工,以鲜、香、辣之美味著称,它不仅仅只是作为调味,而是成为了一种佐餐美味,甚至是一种特别的美食被人喜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孙头虾米酱正是回归了原始酱的本源——美食。

 

或许,正是老巢湖饭店的名声和它对老孙头酱的制作,掩盖了真正老孙头酱的历史。老孙头酱制作工艺到底启自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有一个近乎湮灭的传说,或许可说明它的酱香久远。

1695年,也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的夏天,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石涛,应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李天馥(号客斋)和庐州(今合肥)府太守张见易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盘桓数月后,石涛乘舟返扬州。当船从庐州行至巢湖中庙附近,遇连日大风,“一派涛声卷白头”,只好“十里五里一泊船”。

这日,船停靠湖畔避风,石涛上岸闲步。此时正值餐时,一渔家老汉盛邀一身僧服的“苦瓜和尚”石涛就餐。因连日风浪、旅途颠簸,石涛口中寡淡。于是,老汉端出一陶碗用巢湖白米虾制作的虾米酱供石涛佐餐。虾仁有咬劲,虾鲜入酱香,酱味添虾鲜,香辣难止嘴。这碗鲜、香、辣的虾米酱,让石涛大开胃口,大呼过瘾。饭足作别,石涛向老汉索购虾米酱,老汉以瓮相赠,却坚辞酬金。问老汉大名,老汉回:我姓孙,你就叫我老孙头吧。

回到船上,石涛一日三餐以虾米酱佐餐,陶醉于鲜美的酱香。同行稀其沉迷,问此何酱,石涛答:老孙头酱也。

因避风浪,石涛在巢湖中庙一带歇足三日。三日里,或临岸或登庙阁眺望巢湖,为巢湖风光陶醉,又为途中渔家的淳朴真情感动,于是凝情于笔端,绘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巢湖图》。国宝级的《巢湖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因了岁月的发酵,酱才有了浓厚的香醇;因了时光的晾晒,酱才有了鲜美的味道;更因了人世的淳情,酱才有了弥久不散的人间真味。



版本二(《四川烹饪》刊发):

巢湖虾米酱

 
  酱的制作,起源于周朝,甚至更早。据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其所著《夜航船》中记述: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这里提到的“”,就是最早的肉酱。
  
  这种肉酱,又称“橘”。《说文》解说:“橘:酱也。酱:醢也。从肉从酉,酒以和酱也。”因为酱是酒、肉和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所以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美食。后来,人们发觉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酱也从美食渐渐转
变成调味品。至十三世纪时的明朝,豆酱生产普及,制酱技术亦普遍流传于民间。
  
  酱,通过选料、酶化、晒
、晒酱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因用料、制作时间、手艺等的差异,各家各户制出的酱也各呈风味。
  
  在巢湖,说到酱,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鲜美的虾米酱,
同时也会想到一个品牌——“老孙头”。
  
  巢湖
中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广阔、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盛产白米虾和其它虾类。巢湖白米虾体小修长,全身白,入肴味道鲜美。旧时,巢湖乡野几乎家家做酱,沿湖人家将丰产的虾仁拌入酱中,制作出别具风味的巢湖虾米酱。
  
  许多人都知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巢县有一家极具名气的酒店——巢湖饭店。当时,巢湖饭店烹制不少食材用酱来调味或上色,一些食客也喜欢用酱来佐餐。恰好,酒店里一位厨师具精湛的传统制酱手艺,于是酒店自家制作巢湖传统虾米酱,备酒店自用。
  
  没想到,这酒店自制的酱味道异常鲜美,既为菜品增色添味,更让食客胃口大开,一时
登门品尝者络绎不绝。为满足食客需求,酒店开始批量生产虾米酱对外出售。据称,由于制酱师傅姓孙,所以店家把这自制酱起名“老孙头”。
  
  制作
老孙头酱,要趁每年春天新鲜蚕豆上市进行选料。选取当地盛产的上好蚕豆,将其下锅蒸煮,捞出来去皮,阴凉处上霉等霉菌生成,倒入陶缸加水盐及其他秘制原料,夏日骄阳下暴晒。等到酱晒成后,再将其倒入沸腾的油锅搅拌,同时加入菜籽油轻炸过的巢湖虾米辣椒等配料,最后便做成一款具地方湖鲜风味的虾米酱
  
  老孙头酱在采用民间传统制酱工艺的同时,
对加入的巢湖特产虾仁进行了油炸等加工步骤,配料讲究、工艺独特,成品以鲜、香、辣著称,它不仅仅作为调味是成为一种佐餐美味人喜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孙头虾米酱正是回归了原始酱的本源——美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孙头酱作为地方特产,成为当地人外出办事、亲访友携带赠送的佳品。
  
  或许,正是老巢湖饭店的名声和老孙头酱的
美味,掩盖了老孙头酱的“前身”——当地民间虾米酱的历史。而巢湖虾米酱制作工艺到底启自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在当地民间流传着一个近乎湮灭的传说——据说它与中国绘画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石涛有关,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巢湖虾米酱的酱香久远。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随笔】酱香久远——巢湖老孙头虾米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