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高度无止境——方华散文集《折叠的时光》读后漫谈

标签:
巢湖晨刊巢湖杂志江淮晨报方华散文集朱鹤年评论 |
分类: 聚焦泥人 |
文学的高度无止境
——方华散文集《折叠的时光》读后漫谈
朱鹤年
年前,方华同志把他刚刚出版的散文新集《折叠的时光》递到了我的手,于是,我就一边热闹地过年,又一边在年忙的夹缝里挤出时间来阅读这本新书。虽然是断断续续,但丝毫也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和快慰。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到好书,更是一种高级的享受。
不是吗?我这一辈子的体会是,最能让我忘记烦恼的事,就是读书。我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应该说,我这一生是读了一些书的。仅就散文而言,就读了古今中外不少的名家专著。但是,今天回眸一顾,犹能留下深刻印象的,真的是为数了了,依然能有记忆的,仅有两部。
第一部是苏联的《扬斯洛夫斯基散文集》。小学六年级时,县新华书店到农村学校卖书,我无钱,只买了一本很薄的《扬斯洛夫斯基散文集》。那一本书,是我文学阅读的开始。扬斯洛夫斯基在苏联似乎名气并不大,但是,他的散文却写得很优美,很有诗意,特别隽永。其中一篇感叹时间的“偶遇”,看后六十多年,我至今犹有清晰的记忆。应该承认,我的文学之恋,就是从阅读这本散文集开始的。所以,《扬斯洛夫斯基散文集》是我永生难忘的一部书。
二十年前,我又看到了一本令我非常感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作者余秋雨,他的散文凭着对历史文化的厚重承载和文字的精彩,而令世人深深地折服。这是我印象极深的第二本书。
岁月倥偬,时光飞逝,又许多年过去了,虽然我的阅读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大多数作品都是看过了不久,也就慢慢地淡忘了。
今天,我终于又一次看到一本令我眼睛发亮的作品,它就是方华的这本《折叠的时光》。首先,是他的散文集编类就引我瞩目。全书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性质,分成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两个字的总标,总标下有一段既简短又有诗意的小序,然后,才是一篇篇的文章。六大部分,好似六篇大文章,结构得非常有序而又严谨。这里面的文章,你必须慢慢地看,细细地体味,才能深入作者的文思脉络,进而掌握他的情感走向。我的阅读过程中,仿佛觉得方华是以一种极其悠闲的情怀和步态,在“时光”的“尘事”中,进行着“品味”和“行吟”,笔墨所及的地方都饱和着古典诗词的意韵,他的步履所达之地、目光所及之物,都显得光色迷离,五彩缤纷。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就仿佛跟随着方华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漫步,感受着祖国的河山之壮美;在历史的文化长廊里穿越,欣赏着古典诗词之瑰丽;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留连,体味着作者向善心灵之美德。
《折叠的时光》,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散文创作的潇洒、自由和浪漫。作者走到哪里写到哪里,触及到什么就写什么,凡是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嗅到的,想到的,都写成了瑰丽的文章,他的写作素材可谓是极为广泛。但是,为了避免旅游作品的浮光掠影,避免生活小品的繁琐浅薄,避免思辨文章的玄幻空泛,他很注意每一篇作品的内涵,在注重生动写景状物的前提下,特别注重汲取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的芬芳,弥漫于他的字里行间。《折叠的时光》里的文章,虽然短小,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充分蕴含,而使得这些短篇小什也都具有了一定的份量,因而,整本书也也就显得内涵丰富而又厚重。
近几年,是方华同志创作的高产期,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大报刊上呈现出一种井喷式地发表,数量之多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从微信上可以看到,他几乎是天天都有发表的消息,有时是一天有多处的发表信息回馈。如果把这种发表情况说成是“方华现象”,那么,我敢说,这种现象在国内也是不多的。这种快速地写作,大面积地发表,是要有天赋的才情、生活和知识的大量积累,还要有超常的能力和刻苦的精神来作保证的,绝不是谁想这样就能做到这样的。
勤奋写作的实践,使得他深谙散文创作之要领:回归生活,守住本真。所以,他从不以理念和想象去进行写作,绝对没有什么空洞说教和不着边际的哲理之类的阐述。他总是力求他的作品能够接上地气,能够贴近自然大地(如,“行吟”),能贴近生活本身(如,“时光”),能够关注自己身边的细小微末事物(如,“啖香”、“品味”、“闲情”、“尘事”)。散文创作,惯来就是事无大小,皆能承载真理;一滴水,也照样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方华的散文,诠释的就是这个理。
在这个集子中间,“行吟”这一部分写得最为出色。每一篇都好像是深秋挂在柿树上的柿子,饱满红亮,吸引眼球。其中的“乡关何处”我就看了两遍,原因是我的祖先就是来自婺源。这一篇文章中的许多实地描写,对于我来说,就显得特别的新鲜和亲切,仿佛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在我远祖的故里,寻找着我的灵魂栖息之地。
作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摄影家和诗人。新闻工作者和摄影家的目光是犀利的,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在准确生动的形象描写之后,又以诗人的情怀和诗意洋溢的语言,来进行抒怀和铺陈叙事,所以,方华的散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实际上的散文诗,既美,又有着浓郁的诗味。
他的“尘事”里的许多短文,如“消逝的琴声”的最后一句:“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草地之上,风中似乎又听到了那琴声,那渺茫如花香般的旋律,仿佛来自月光,传自天堂”;又如“阳台上的仙人掌”的结尾语:“岁岁花开今又见。从仙人掌那一朵朵灿烂的绽放上,我读出了一种精神”;再如“都会之春”里的结束语:“当我们城市越来越逼仄的缝隙里回头张望,但愿还有‘纸鸢竹马看儿戏’的春日杂兴,还有‘春风柳上归’的春天感知”等等语言中,不都是诗意和哲理同在,让人有更多更远的想象空间嘛。
从《折叠的时光》的写作状态来看,作者的目光是向外的,他是以一种“行吟”的方式进行写作,很轻松,很自由,很愉快。语言的表述和文章的形式,很丰富,也很多彩。但是,在这里我还要建议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应该要适当地注意一下作品的内涵深度,力求作品在思想的高度和立意的深度上,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我想,方华同志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大格局和大情怀,他对于自己未来的创作也一定有着一个可观的设计和安排,因此,我还想提前建议,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可以将目光收敛得近一些,以便对外界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综合的审视和观照,争取写出一些既能反映生活现实又能透视自我心灵的灵透作品来。
应该肯定地说,方华同志的《折叠的时光》,是我阅读印象较为深刻的第三本书。但是,我还是提出了上述的建议,因为在我的眼里,方华同志还很年轻。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噢,更何况,文学的高度又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简介:朱鹤年,一九三八年生,巢湖市人。原巢湖日报副刊部主任,2000年退休。出版诗集:《紫罗兰》、《幻飞的蝴蝶》、《无声的岁月》和《朱鹤年诗词选》;散文集:《遥远的风帆》;小说集:《朱鹤年小说选》上、下集和长篇小说《红色的土地》、《回声》;综合集:《朱鹤年文学作品选》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巢湖市作协顾问。
文发:2018.3.25《巢湖晨刊》,2018年第一期《巢湖》,2018.4.15《江淮晨报》。感谢王小兵、李春等编辑老师编发。
江淮晨报此文链接(刊发有删节):http://epaper.hf365.com/jhcb/html/2018-04/15/content_394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