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别有洞天紫微山

标签:
巢湖发布方华 |
分类: 泥人影像 |

1、紫微风景区,别有洞天。
别有洞天紫微山
文/图
巢城之北,有山名紫微。紫微山又名金庭山。康熙十二年编《故宫珍本丛刊·安徽府州县志·巢县志》云:“去巢县北关金庭山之西,王乔尝居于此。”《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部第十八·金庭山”云:“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紫微山因两口天然溶洞闻名遐迩。一曰紫微洞,一曰王乔洞。
一
紫微洞又称双井洞,因洞有大小两个距洞底近30米的天然井状入口而得名。此洞总长3000多米,主洞达1500米,岔洞盘绕紫微山,纵横交错。其洞体处于难得的两大板块的交汇点,构成多种差异性岩层,因而造就出千奇百怪的溶蚀形态,呈现特点鲜明的地下河型洞穴。紫微洞洞穴呈廊道状,以雄、奇、险、幽见长,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被誉“江北第一洞”。
紫微洞与一般溶洞不同,是由于常年受地下河的冲刷而形成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能是在洞形成时来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
进入洞中,迂回盘恒,跌宕起伏,钟乳纷呈,石柱林立,怪石嶙峋,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洞下生河,洞上飞瀑,宏伟深邃,奥妙诡谲。
宋人朱翌《游紫微洞》诗曰:“堂堂胜境久潜幽,经始耡荒用我谋。日照洞门开户牖,霜飞暑路索衣裘。鞭笞鸾凤天将近,弹压山川酒不休。大费骚人题品力,薜萝俱挽入雕锼。”
二
王乔洞位于紫微洞南,是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江淮之间唯一的石窟艺术宝库。
王乔洞石窟造像乃天然石灰岩溶洞,呈半月形,两头有洞口相通,状若城门。全洞长57.6米,南洞口宽3.5米,北洞口宽5.5米,洞口3-5米不等,南宽北窄,底部平坦。面积约200平方米。洞内两侧壁上,部分地段有人工修平的痕迹,石刻佛像就刊刻在这些经过修整的壁面上,王乔洞内的石刻佛像,多集中在洞口两端洞壁上,排列整齐,形态各异。
洞内两壁有隋唐浮雕佛像和动物约五百几十尊,多集中在洞口附近。其中仅一座观音形态完整,余则被凿去头部。由于石灰岩钟乳发育较快,所以这些石刻表面已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钟乳石。石壁上,还刻有石碑6块,最早的为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所刻,其次是明嘉靖和隆庆年间两块,清代3块,统属游记。东岩壁上洞口,有嘉靖年间所刻的“王乔洞”3个楷书大字。
相传春秋时代周灵王太子,王子乔(姬姓,名晋、字子晋)以直谏被贬为庶人,曾栖身修道于此,后得道乘履化凫而飞,王乔洞因此得名。
《列仙传》云:“王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头山。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立祠缑氏山下。”
王乔洞内为何几百佛像皆无首?道佛之间如何更替演绎或纷争?现成千古之谜。
王乔洞虽比不上中国四大石窟的雄伟壮观,但洞内石刻以小见大,为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的袖珍版。
(《巢湖发布》2016.12.18头条,《巢湖晨刊》2016.12.19)

2、风云间,自有一番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