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岁月变迁话鼓山
标签:
巢湖晨刊方华随笔方华摄影巢湖人文 |
分类: 泥人随笔 |
岁月变迁话鼓山
文/图
一
“当年亚父出居巢,七十老翁气未消。”这是郭沫若当年到巢湖时写下的诗句。
巢湖市的东郊耸立着两座山,北曰鼓山,南曰旗山。鼓山与旗山对峙耸立,山高不相上下,皆以形状而得名。旗山北首突兀,向南曲折延绵,宛如飘扬的旗帜;鼓山则浑圆如一面战鼓。
用来形容对立双方力量不相上下的成语“旗鼓相当”,一说即出自巢湖东郊的鼓山和旗山。
实际上,鼓山海拔约240米,旗山海拔约320米。只是一眼望去看不出多大差距。当地有句俗语称:“远望着鼓山高,其实只到旗山半山腰。”
鼓山,位于巢湖市东郊亚父街道境内。亚父街道的得名,源于鼓山脚下的徐家洼是秦末扶楚灭秦功臣范增的故乡。
范增,秦朝末期农民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秦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被项羽尊称为“亚父”。
《史记·项羽本纪》载:“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范增愤而归乡,病死于途中。
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苏轼在其《范增论》中称赞范增为“人杰”。连刘邦的谋士陈平、张良也都惧他三分,因为张良、陈平策划的每一个谋略行动,范增都能识破。项羽的失败,也从反面说明,范增作为一个谋略家对项羽政权的重要作用。
因了亚父范增之故,今人又将鼓山与旗山合称亚父山。
相传,楚霸王项羽伐秦途经居巢,得知此地即范增故土,于是大军停驻,以壮亚父声威。因鼓山顶平坦如鼓面,项羽便把将军大帐设在鼓山山顶;而旗山主峰高耸挺拔,视野辽阔,则在旗山顶立号令台;大军则驻扎在居巢城北的凤凰山下。驻军期间,每日鼓山将军大帐前击鼓,旗山上的号令台闻鼓出旗,凤凰山下众军则观旗操练。于是当地便有“鼓响(鼓山)、旗摇(旗山)、凤点头(凤凰山)”之语流传至今。
二
古时,鼓山上曾有寺庵,后皆毁。其中最大的寺庙为鼓山寺。
鼓山寺原名福应庵,始建于明代,后被改称佛隐寺。原寺院在解放前毁于战火。
《康熙·巢县志》记载:福应庵在鼓山上,明万历九年(1581年),山上居民程钦为乡饮介宝鼎建,子永福,孙大荣,曾孙应琨相继重建,栽培松竹。清乾隆年间(1738年),庵前银杏树冠硕大,四周松竹繁茂,树长庙隐,云山雾罩。
观文字可知,当年的福应庵林茂寺幽,一派“禅林古刹隐其境,不见僧影闻其声”的景况。据传,福应庵殿宇有三进,房屋二十多间,后有一口泉井,并有佛田若干。虽然后来更名为佛隐寺,但民间一直称之为鼓山寺。
解放初,佛隐寺只存残垣断壁,土墟累瓦,野葛交织,但《康熙·巢县志》里记载的庵前古银杏仍存。
让人心痛的是,到了1959年,这棵古银杏也被山下一乡民砍伐偷走。据当地老人记忆,偷古银杏树的人家不久就遭到了一场大火,家中一切焚烧殆尽。乡人言,这或许是天意。
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疏于管理及滥垦滥伐,鼓山几成荒山。
1986年,有一位叫刘国才的老人自民间筹资,开始对鼓山进行开发,重建孤山寺,并绿化荒山。上世纪末,原安徽省佛教协会办公室秘书智文法师住持鼓山寺,鼓山寺宇渐成规模。目前,景区内建有佛教寺庙七处,山顶建有“七级浮屠”鼓山塔,山腰建起范增亭、立起范增汉白玉塑像等,山中林木隐掩,曲径通幽,鸟语花香。
登临鼓山,山风冽冽、白云悠悠,俯瞰依山傍水古老而又繁华的巢城,远观巢湖八百里浩淼烟波,真宛若身临仙境一般。
银杏无语,展示绚丽季节。
塔立沉默,仰望苍天。
嶙峋岩石上的“亚父魂”。
鼓山寺,历经毁废重建。
山脚下,曾是亚父范增的故乡,如今的鱼米之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