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柘皋,那些寻常却非凡的墩儿

分类: 泥人影像 |
柘皋,那些寻常却非凡的墩儿
文/图
1、在巢北,有一片既历史深厚,又充满活力生机的土地,叫柘皋。
2、柘皋河蜿蜒穿越,它带给这片土地以灵秀,又沉淀多少历史?
晒书墩,在柘皋三板桥村,合乌公路南侧,墩高约两丈,顶部平坦。
相传孔夫子率弟子南游至橐皋(柘皋古称), 拜项橐为师,寻问赶往居巢城的时程。项橐答:走得慢能到,走得快则不能。这就是典故“欲速则不达”的由来。孔子师生一听,觉得不合常理,便加速赶路。走到不远处的一座木桥上,因走得太急,车轮被桥木卡住,车轴折断,车上书简皆落入河中。
书简打捞上来后,孔子师生便在附近的土墩上晾晒。于是,后人便称孔子翻车的木桥为“孔难桥”、晒书的土墩为“晒书墩”。
3、孔子在此晒书,一座不起眼的土墩,就此成为传奇。
4、放眼圣人晒书处,已是前不见古人,近只见田间耕作的身影。
5、曾经“欲速则不达”的小木桥,如今已是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坚固架构。
6、晒书墩上,秋叶满坡,还有多少沙沙的足音在把历史探寻?
月亮地
离晒书墩东南五十米左右,还有一座土墩,面积约8千平方米,此地圆形,顶部十分平坦,从高处看,状若满月,因此得名“月亮地”。
相传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周游列国到达楚国,楚昭王听从大臣们的劝说,未重用孔子,孔子便离开楚国,率弟子去吴国。途径柘皋月亮地时在此休息,给弟子们讲学。
月亮地东北是一道连接柘皋河的河湾,听说孔子讲学,附近人们纷纷赶来,在土坡和舟上听讲,苇丛柳下掌声不绝。
于是,后人也称月亮地为“孔子台”,台下河湾为“听书港”而月亮地东北角的一口池塘,传说孔子在此清洗笔砚,被称作“洗砚池”。
7、月亮地,也因了孔子曾在此讲学而声名远播。
8、它的寻常,如同大隐于市的圣者,让芸芸众生难识真面目。
9、水上柳下,早已消逝了那些听学的身影与掌声。
10、一方洗砚池边,谁还能嗅到那醉人的古墨香馨?
柘皋自古就是一处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塞。春秋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会吴侯于柘皋,筑坛缔盟。孔子《春秋》即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3年)会吴于橐皋”。所以柘皋又有“会吴城”之称。
鲁哀公筑坛会吴之地,在现柘皋镇东十余里,板桥村境内古河道西侧,地名“坛子山”,当地人因谐音误称“塔子山”,现上面是一所养老院。
会吴城旧址坛高7米,顶圆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相传当时的柘皋位于古巢湖岸边,东有昭关、西有东山口、北有二郎口,会吴前鲁哀公在东西北三面关口伏下重兵,待吴王等进入柘皋后,水兵又立即封锁南方巢湖水面,以逼吴王签“城下之盟”。此是鲁哀公选择在柘皋会盟吴王等诸侯的缘由。
11、会吴城,曾经的筑坛会盟之地,春秋的风云已经散尽。
12、飞鸟漫天,带来和平的欢鸣。
13、近旁那一座座土墩,会否又隐藏着一段段遗忘的曾经?
14、草地牛歇,白鹭闲立,写意岁月的安逸。
大城墩
大城墩遗址位于柘皋大方村南约五百米处,当地群众误认为是古代旧城址或兵营遗址,故称“大城墩”。实是古代人类生活遗址。
城址墩高约15米,四周边呈三级台阶的形式,近乎长方形。遗址上文物遗存丰富,上有大面积的红烧土,采集到的标本有大型鬲足、鼎足、罐、纺轮残片等。陶片多夹砂陶和印纹硬陶,有黑、灰、红陶几种,纹饰有绳纹、几何纹等。
15、大城墩,先辈们在此筑坛为居,抵御野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
16、稻花香里的遗址,遍寻不见远古的尘烟。
17、每一层土阶下,埋藏着多少生生死死、爱恨情仇?
18、千万年的沧海桑田,不变的,是这片叫柘皋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与人类文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