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有座巢山,你知道吗?
文/图 方华
一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明皇李隆基赦令,改徽州黟山为黄山、改福建仙游山为霍童山,改巢湖东南岸的道人山为巢山。道人山敕名巢山,是缘于上古圣贤巢父在此隐居。
说巢山,必须先要温故一下那离我们已是十分遥远的历史。
中国人类历史有三皇五帝之说,自此开启泱泱中华文明。三皇有五说,其一为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这是最符合人类文明进程的科学说法。
《韩非子·五矗》记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远古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有巢氏既是有巢氏个人的称号,也是有巢氏及其子孙的氏族部落称号。据考证,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即在现今巢湖流域。
有巢氏部落的首领皆被尊称为“巢父”。至唐尧,其时的巢父能绩俱佳,德名远播,年老的尧帝欲禅位于他,却被拒绝。尧于是转让天下与巢父德才齐名的许由。没想到,许由也坚辞不受,并且到水边洗耳。
“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洗耳的池塘,即今巢湖市的洗耳池公园。
随后,巢父、许由相继归隐,唐尧得以发现虞舜,禅让天下,开“尧天舜日”之远古盛世。巢父隐居之地,即后来被唐明皇赦封的巢山。
二
巢山具体位置在哪?又缘何如同巢父一般,先显后隐,乃至声名湮灭?
巢山有史可记的最初名字是墨山。
康熙、雍正年间的《巢县志》均记,巢山又称居巢山。“居巢山:在添保乡,县南八十里,原名道人山,又名墨山,其溪谷有石,研之如墨。”
为何墨山又称道人山?原来,脱尘隐居的巢父曾被道教推崇为仙家隐士的始祖,于是有道人寻其踪,来此栖身修炼。墨山山腰有洞穴,传说是巢父隐居之所,称巢父洞,先行来此的道士便在此洞禅修,又称道人洞。后来,道人们在墨山西麓建起居住、修道及举行宗教仪式的道教场所——林泉院,并呈现道盛人旺之景,于是,墨山便被改称了道人山。
道教作为中国国教,至唐代,被推崇至最高位置。因为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被李姓唐朝确认为氏族始祖,宗教与皇权的结合,让道教在唐代达到兴盛之巅。这也是唐天宝六年,道人山被赦封为巢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北宋建国后,佛教兴起,道教日渐衰微。于是,在巢山原林泉院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寺庙,名相山寺。随着相山寺香火的日盛,名声远播,曾是道教圣地的巢山之名渐被相山遮蔽替代。
至近代,巢山的名字已被称作象山。乡民认为是因其山体上有一巨石如象,因此得名。其实,象山乃相山之误。
三
从墨山到道人山,从道人山到赦改巢山,从巢山被相山替代,再到相山被讹传成象山,到现今又被改回巢山之名,那么,这座反复显而隐隐而显的山,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走进巢山,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山实是寻常。它既没有黄山的险奇雄峻云遮雾绕,也没有霍童山的山峦叠嶂幽岩邃壑,不过是凸起在巢湖东南岸平原地带,呈东高西低走势的一个岗原。这样一座山,竟成为大贤仁祖巢父的隐居之选,令人奇叹。这样一座山,也为其声明远逊黄山、霍童山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巢山实是大别山的余脉,只是,它高出与其连成一片的卧龙山、狮子山、虎皮山,中夹一湖,显出些巍巍的气势和幽谧的境围来。
“相山风物似斜川,岑寂那知市井喧。岁旱但伤禾穗槁,秋饥犹喜栗皱繁。”王之道隐居此地时写下的这首诗,不但真实地描述了巢山的“斜川”地貌以及远离市井的“岑寂”,还向我们展示其山下有田可植、山中栗树成林的景况。这样一种境幽且物丰的境地,怕是最适合隐居之所吧。
(注:《巢湖发布》2016.3.27头条发布)

1、并不险峻巍峨的巢山,却有着深厚的文明历史。

2、在周围山峦的衬托下,巢山显出些气势来。

3、崖壁上“巢山”二字像其山势一般显得微小。

4、山下的有巢氏和巢父塑像神圣而庄严。

5、几千年前,有巢氏就是在此筑木为巢的吗?

6、传说巢父隐居的山洞——道人洞。

7、有些荒凉的巢山,曾经也是林木葱茏吧?相信,它的未来也会是绿满山野。

8、山野苍茫,它有多少沉默的秘密等待我们去探寻?

9、有巢氏筑巢而居是否就是从这样的鸟窝得到启发?

10、遒劲的栗树枝,枝头的鸟窝,让我们遥想远古人类如何跨出文明的大步。

11、山间别致的小兰花,似是一朵历史的追忆与悼念。

12、三月,山下的野梨花盛开出今世的灿烂。

13、建起的巢父山庄成为游客的休憩场所。

14、窗含山野千秋绿,它为我们打开了怎样的文明进程。

15、斜川的风貌,却有着远离尘世的岑寂。

16、山下有田可植、山中栗树成林。这样一种境幽且物丰的境地,怕是最适合隐居之所吧。

17、新石器时期先民居住遗址——神墩。

18、拜谒,在开辟人类文明的先祖面前,我们垂首致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