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评出“环巢湖十二景”后,合肥市委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介绍,由各县、市委宣传部组织“高手”撰文,有幸被委操刀“中庙、姥山风景区”。半天到景点“游览”寻找感觉,2天冥思后,几乎1夜未睡匆匆草成陋文。今日下午,刚接宣传部电话,要我账号打润笔费,接着就得知美国《国际日报》今日起约分3期连载此文。)
人间神话
——中庙、姥山散记
方华
一
巢湖,因上古圣贤巢父在此隐居而得名。令人惊叹的是,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巢湖的形状竟越来越神似一只巨大的鸟巢。而中庙,恰似这只鸟巢边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
中庙,位于古巢州(今巢湖市)和古庐州(今合肥市)之间的正中位置,这也是中庙之名的由来。从巢湖市西向,或合肥市东向,沿滨湖大道驱车四十多公里,即到中庙景区。
入中庙镇,迎面一牌坊,上书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一行古朴厚重的大字:“湖天第一胜境”。穿过牌坊向南不远,飞檐峭壁、红墙青瓦的中庙寺便在碧水蓝天的映衬下扑入眼帘,其气势非凡,令人一睹之下即生震撼。
穿过灰墙青瓦一面临湖的渔港小镇走近中庙寺,可见庙宇是凭水修建在伸入湖中的一块红色石矶上。这块巨大的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之首,被称作凤凰台。在其东边千米远处也有一座红石咀,上面也坐落一所寺庙,称白衣庵,仿佛是这只凤凰的左翅;而在其西边不远处伸入湖中的一座黑石咀,自然形成了凤凰的右翼。
建现中庙寺右侧湖湾处建有观景台,凭栏眺望,临涯的中庙寺横峙湖岸,凌空映波,翘檐摩云。如果从空中鸟瞰中庙寺,整个庙宇就宛如一只展翅飞翔的丹凤之冠。
明御史储良村曾有诗这样描述中庙美景:“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罗隐诗留仍水殿,伯阳仙去只山隈。长空送目云霞晚,两腋天风下凤台。”其又诗云:“赫赫雄名庙水涯,人门惊见坐柔嘉。香林下植将军树,绔径惟开帝女花。四面晴峰来远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饶有烟霞气,疑是金庭羽士家。”
二
烟波浩渺间,总滋生着一些神话传奇。这些神秘的传说,映衬风光之神奇,让人浮想联翩。
说中庙,我们就需要温习一遍环巢湖周边几乎家喻户晓的神话——《陷巢州》。《陷巢州》的版本不下十余种,有民间流传的,有戏曲演唱的,也有文字记载的。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即有一篇《陷巢湖》的神话故事。原文为:“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民间流传,此不食巨鱼的老姥姓焦,巢州陷落之时,她不愿众乡亲葬身水底,与其女焦姑一起到处奔走呼号,让人避难,而自己却被地陷引发的洪水淹没,化身姥山,女儿焦姑则化作姑山,而焦姥跑丢的两只鞋也化成了一对鞋山。因此传说,巢湖也在当地老百姓口中被称作焦湖。
近些年来,在中庙东边唐咀的水下发现一座古城池,经考证,唐咀水下城大约终止在1800年前,这与历史记载的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发生的“陷巢州”年代相吻合,似乎佐证着陷巢州的传说在历史中的存在,让人平添许多神奇的想象。
事实上,姥山是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湖心岛,与中庙隔水相望,形成整个巢湖景区最为优美壮观的一片风光。
三
姥山岛且待后文叙说。温习了陷巢州的神话,现在让我们步入中庙寺内。因为,中庙最先供奉的神灵,就是传说中的焦姥。
中庙寺这样的称呼,会让稍有点宗教常识的人感到奇怪。因为,道教建筑叫作庙、观、宫、殿,佛教建筑叫作寺、院、庵、堂。中庙怎么又是庙又是寺呢?原来,中庙寺是先为道庙,后为佛寺,是佛道文化的融合之所。
中庙始建于汉代,人们在离姥山岛最近距离的巢湖北岸凤凰矶上建起一座庙宇,开始祭祀焦姥,称太妃庙。焦姥自此被神化为巢湖水神。
传说,至南宋末年,中庙有位道长前往山东泰山进香,晚上住在山下的岱庙,半梦半醒间,看见一位神女前来相告:“我是泰山的碧霞元君,我知道巢湖旁有座赤红色的凤凰矶,我打算到哪儿去,保佑江淮大地的百姓,但要借助你的力量。”说完,神女就飘然而去。道长天亮后登山,等他跨进一座宫殿,看见东岳大帝神龛右边供奉的碧霞元君竟和梦中的仙女一模一样时,感到非常惊异。于是到了半夜,道士把碧霞元君的木雕像请出来,背在身上,匆匆赶回中庙。自此,焦姥与碧霞元君合二为一,成为中庙千年供奉的至尊女神——圣姥娘娘。
中庙自汉代建庙以来屡修屡废,屡废屡修。至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中庙殿宇再毁于战火。1889年,晚清军政重臣庐州人李鸿章倡募重修中庙,在道庙的基础上增加了佛寺建筑,僧人入住。自此,中庙寺形成前、中、后三殿,一进天王殿,二进大雄宝殿,三进后殿为藏经阁。值得一提的是,藏经阁上二楼供奉佛教的阿弥陀佛,三楼供奉道教的碧霞元君,佛道文化相融。
宗教文化的融合,在中庙寺的山门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中庙寺的山门面向八百里巢湖烟波,而非面朝岸陆。山门红墙上写着佛教用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宗义正与眼前景象切合。
而山门的建筑风格又是青砖灰瓦、雕砖镂花的道教风格。山门上方竖额“巢湖中庙”四个楷体字,是李鸿章题写。下方门罩内雕刻着道教神仙福禄寿三星图案。
山门前还树有两根巨大的斗杆,斗杆又是中国传统儒教的产物。中庙寺的斗杆,斗在杆十分之八的位置,寓意才高八斗;斗下有三个圆环,被杆中穿,寓意连中三元。
你看,在中庙山门前,儒释道三教竟然相互融合、衬托,自然,而又和谐,不得不令人称奇,蔚为大观。
中庙临湖一侧的基座下,有天然形成的几个石洞。元朝时,道士将中庙基座下的三孔大洞改建成拱式的桥洞,称“鳌背洞”。建在“鳌背”上的中庙殿宇成四合院的形式。其中藏经楼前的院落中,有一口井直通桥洞,称“天湖井”。因为上方是天,下方是湖,天湖之间的这口井是道教中丹井的最佳体现。它被号称“天下第一井”,不仅仅是因为“湖潮入洞,犹如钟鸣”,有异于任何一口井。也因为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巢湖水都是它的水源,堪称天下第一。另外,天湖井也成为一口天然的风洞,改善了院落内的小气候。
登临藏经阁,凭栏环顾,真是“日暮碧流空,湖光净如濯”;“晴波汛景光千迭,烟树依空碧一湾”。
四
“中庙”又称“忠庙”,有人说是谐音笔误之故,又有人说是庙内伽蓝殿供有关公灵位之因。然而,当我们步出中庙寺东行不过百米,即有一座祠堂让我们找到了“忠庙”的答案。
这是李鸿章为祭奠淮军阵亡将士而建立的祠堂,门额匾书“淮军昭忠祠”。忠者,忠烈、忠诚,淮军昭忠祠于是被称作“忠庙”,与中庙同音。
1892年淮军创建三十年之际,李鸿章为祭奠和纪念淮军阵亡将士,经朝廷批准而建昭忠祠。昭忠祠1893年动工,1894年竣工,由门厅、正殿、两厢组成,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共有殿宇30间。正殿七开间,梁柱粗大,雕梁画栋,宏伟气派,供奉着淮军阵亡将士的神位。
遗憾的是,昭忠祠在文革中被废毁,至2012年才被修复。修复的淮军昭忠祠,大门悬挂着李鸿章题写的匾额,正殿展示的图片选择了淮军组建、西法训练、淮军充当国防军、冯子材镇南关大捷、刘铭传抗法保台、丁汝昌甲午喋血、聂士成勇抗八国联军等历史片段,粗略地勾勒出淮军历程。
淮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也是中国惟一一支由地方武装成长起来的国防军。淮军的功过是非存在一些争议,主要因为淮军曾经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但在近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淮军英勇无畏、功不可没,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全国建立的淮军昭忠祠还有台湾高雄、湖北武汉、河北保定、江苏苏州、无锡,因为“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所以巢湖昭忠祠被尊奉为淮军“总祠堂”。
迈步走进祠堂,四壁静立,肃穆万分。风过庭院,过道两边如军列的高大百年水杉发出呼号,让人不免想起淮军将领刘秉璋为昭忠祠撰写的楹联:“九州祠宇相望,魂魄有知,百岁犹思故乡乐;万古湖山不改,风云所聚,群灵疑拥怒涛来。”
“姥山之下,巢湖之阴,要地曾经百战;烟水苍茫,听向晚棹歌渔唱,指点沉沙折戟,空中疑拥驭风幢。”战火湮灭,灾难平覆,且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登舟荡桨,前往烟波中的蓬莱仙境——姥山。
五
1964年5月,郭沫若携夫人于立群途经巢县(今巢湖市),在临湖宾馆休息吃饭。席间,询问巢湖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听讲《陷巢州》的传说,了解到湖中姥山,姑山的由来。于是写下了诗作《咏巢湖》。其中“遥看巢湖金浪里,爱她姑姥发如油”成为咏巢湖的名句。
姥山岛地处中庙镇西南方向,远观如焦姥仰卧,又似巨龟浮水。而从空中俯视,其地形椭园,林木葱郁,四季常青,又若青螺浮水。
姥山是巢湖中最大的岛屿,距北岸中庙3.5公里,总面积1300余亩,周长约四公里,最高处海拔115米。姥山曲岸悬壁,地险景秀,水阔天远,全岛苍松翠竹,花柳相映,果木成林。姥山岛远看有三山,近瞧有九峰,为八百里巢湖第一胜境。
弃舟登岛,沿码头上行不远,左手山坳处即见绿树掩映中白墙灰瓦的渔村。缘石阶而下,进入渔村,一栋栋渔家民居沿交错的石径错落有致地展开,富有特色的农家餐厅、茶馆点缀其间。而竹篱围成的园圃内,栽种着果树和菜蔬。
据悉,岛上上百户村民靠水吃水,主要以捕鱼为生。现在旅游兴旺了,一些渔民兼做起餐饮和土特产。
明朝末年合肥知县熊文举写过一篇《姥山记》,将姥山岛描绘成一片“桑麻楚楚,四面桃花,水天一色”的世外桃源,说当时岛上百户人家的渔村,“跬步之外皆水,非筏不通,居人淳庞,外户可以不闭。”其描述的景象百千年来似乎未曾改变,今天依然栩栩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渔村一家门前泊船的酒店落座,知情者告知一些风俗禁忌。说用餐时不要将筷子横架在碗上,因为渔家忌讳船只搁浅架滩;装饭不能说盛(巢湖方言音同“沉”)饭(翻),因为沉船翻船为渔家大忌。而船头上的拴船缆桩不能坐,大桅杆也不能随便靠,船家行话“大将军(大桅杆)八面威风,二将军(缆桩)镇守乾坤”,这些都是要避讳的。
在姥山岛,你会吃到最新鲜的湖鲜。赶上时节,极富盛名的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毛蟹会呈现在你的碗碟中,让你一饱舌尖上的巢湖。
六
姥山岛有两个船坞,分别在岛的南北两面,称作北塘和南塘。岛上的渔村也就集中在北船塘和南船塘之间。
姥山南麓的南塘是一座天然避风港,元朝末年俞廷玉父子、廖永忠兄弟率领巢湖水师屯寨姥山时进行了修建。南塘船坞全用大石料垒筑而成,历经五百多年的风浪侵袭,遗迹依然可见。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和元朝蒙古军作战,正在苦恼自己没有一支像样的水师,俞廷玉父子、廖永忠兄弟率领巢湖水师前来投奔。据说这支巢湖水师有上千艘船只,1355年打败元朝水师后,又挥师渡江作战,“克采石(马鞍山)、取太平(马鞍山到芜湖一带)、定金陵(江苏南京)”,为朱元璋的统一大业奠定了胜局。因为俞氏家族为建立明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被朱元璋大加册封,还给俞家颁发了“免死铁券”,并钦定在巢湖城北建设俞府村。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也是战功显赫,被朱元璋称赞为“功超群将,智迈雄师”。
在姥山北麓修建的北塘船坞,今天虽然已经没有遗迹可寻。但北塘现已成为岛上渔家渔船停泊的港湾。如遇冬季大雪封湖,真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美风光。
沿南塘往西行,悬崖绝壁外的水波里可见两只黑色的岛礁,那便是传说中的一对鞋山,在烟波中浮沉。
七
援南塘边的一条小径东上,即是姥山九峰之一的羊子峰。羊子峰上有一寺庵,现名华藏净寺。
探本溯源,原来,这里曾经也是一座祭祀巢湖水神焦姥的道庙,叫作“圣姥庙”。它始建于西晋时期,也历经多次废毁重修。清朝末年,李鸿章在续建岛上文峰塔时,用剩余的材料再重修圣姥庙,改名为“巢湖古庙”。如今,古老的道庙虽已改作寺院,但仍如隔水相望的中庙寺一般,既供奉着菩萨,也供奉着圣姥。
别看“圣姥庙”不大,却有一两件神奇。
首先是院落里有一块神奇的“羊角活石”,形状有点像羊头上的角,颜色有点粉红。据说这块“羊角活石”还在缓慢生长,它周围地面的水泥地砖都被活石撑裂开来;院外西侧也有一块“羊角活石”,里应外合组成一对“羊角”。
第二件神奇是,几乎童叟皆知的“黄粱美梦”“南柯一梦”的典故竟然出自此处。
《搜神记》中有一篇《焦湖庙巫》的神话,说巢湖姥山岛上的圣妃庙中有一块神奇的柏木枕头,枕头上有一道小裂缝。当时山东单县商人杨林从水路经商过姥山岛,到圣妃庙来拜神。庙中巫师问:“你是祈求美貌的妻子吧?”杨林说是。巫师便让杨林靠在柏木枕上入睡。梦中杨林钻入枕头上的裂缝,看见一所朱漆大门的豪宅,豪宅主人赵太尉将女儿嫁给了杨林。杨林夫妇生下六个儿子,都当上了朝廷的秘书郎。杨林在梦中经历了几十年的美满生活,忽然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只是在枕边做梦,悲伤难过了很久。
据学者考证,唐朝传奇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都是从《焦湖庙巫》改编而来。
记载,古代圣妃庙的廊柱上曾刻有唐朝诗人罗隐和南宋词人姜夔的诗词,其中罗隐的《登巢湖圣姥庙》最为有名,诗曰:“临塘古庙一神仙,绣幌花容色俨然。为逐朝云来此地,因随暮雨不归天。眉分初月湖中鉴,香散余风竹上烟。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
现寺内保存下一只铜香炉,炉底铸刻有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年制”的字样;还珍藏着乾隆敕封的一块金字木牌,上写“羊子山头施化雨,巢湖水面布慈云”。由此可见圣姥庙曾经的历史与荣衰。
八
姥山不仅山绝、水险,自然景致秀美,而且名胜古迹众多,令人流连忘返。岛上除有古寺庙、古船塘外,还有一座古塔。
古塔位于姥山岛的最高处,名文峰塔。民间根据陷巢州的传说,又称其为望儿塔。
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但工程至三层时因明末农民起义而停工。清光绪年间,李鸿章倡议续建,工成,并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
文峰塔塔基和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飞檐翘角,造型优美。古塔7层8角,共135级,51米。塔壁每层有碑石图饰,刻有古人诗名和浮雕,刀工细腻精湛。内壁嵌有众多先贤题刻诸如“文光射斗”、“举头近日”、“中流一柱”等石匾25幅。
沿塔内逼仄石阶盘旋而上可至塔顶,依窗远眺,可以饱览巢湖风光。但见万顷波涛,百舸争流,远山岚影飘渺,鸥鹭比翼齐飞,真是如梦如幻,一幅“中流别有天”的画卷,令人逸兴遄飞,心旷神怡。
文峰塔内虽有砖雕佛像802尊,但建塔的目的却和佛教无关,主要是为了“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祈祝合肥文风昌盛,故名文峰塔。
有这样一首民谣流传在中庙一带,据说是李鸿章所写,歌曰:“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青天够写八行书。”诗中的浪漫和豪情,如湖水涛涛,溢于行间。
九
熊文举在《姥山记》结尾处写到:“少顷渡湖,夜宿中庙。庙在湖滨,楼阁峭起。凭栏怅望,湖耶?水耶?岚光耶?英英白云耶?是出没者凫鸥耶?隐现者叶舟耶?渔灯个个耶?立而端详所谓姥山者,是耶?非耶?有耶?无耶?余不能言其际矣。”
中庙、姥山之美,让这位知县有点恍惚,不知人间仙境了。
有人把八百里巢湖比作“皖中明珠”,那么,我要把姥山比作巢湖明珠,而中庙这只火凤凰正衔起这颗靓丽的明珠,一起展翅腾飞,抒写新的传奇。
发:
美国《国际日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38737(一)
美国《国际日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39554(二)
美国《国际日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41149(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