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恒的是童年 不朽的是亲情——读方华散文集《攀在树上的童年》

(2015-07-09 10:46:11)
标签:

环湖晨刊

方华散文

攀在树上的童年

评论

分类: 聚焦泥人

永恒的是童年 <wbr>不朽的是亲情——读方华散文集《攀在树上的童年》

永恒的是童年 不朽的是亲情
——读方华散文集《攀在树上的童年》

黄冬松

    在巢湖文坛上,方华是个“左右开弓”的人:他左手写散文,右手写诗。他常常在诗歌王国里,采撷一把沉甸甸的果实,转身又跨入散文园地,收割一束金黄的稻谷。或许是多年浸润在诗歌里的缘故,他的散文写得鲜活、优美、深沉、细腻,以触动心灵的语言激发人提升良知,纯洁人性,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散文集《攀在树上的童年》如同一杯清香馥郁的春茶,让我在悠悠的品茗中,咂摸出一股别样的滋味。

    方华从小生活在乡下。故乡给了他太多太多的丰富营养和美好记忆。那里有袅袅炊烟,悠悠鸡鸣;那里有槐花香飘,南瓜花开,有翩翩飞舞的、梦幻般的红蜻蜓;有祠堂改作的小学校舍里,小白鸽一般美丽、善良的知青女教师,有古槐树下一老一小、不是祖孙胜似祖孙的淳朴的亲情……《红蜻蜓》是一篇优秀的千字美文。文章一开头,引用了日本诗人三木露风的歌谣《红蜻蜓》,很自然地把人带入童年的回忆中。接着,写自己在村里、在打谷场上、在山林里捕捉蜻蜓;继之,又写了村里一个几近盲眼的小女孩,竟独自一人捉到一只鲜艳的红蜻蜓,那种兴奋和狂喜恐怕是她一生的华彩乐章;然后,写自己为了捕捉一只红蜻蜓,从田埂一路跑到沟渠,山冈,直至跌入池塘。文章的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升华了主题:“哦,红蜻蜓哟,你是我无忧童年里一抹亮丽的色彩,你是我梦中最耀眼的永远飞翔的故乡”。全文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语言优美流畅,不枝不蔓,飘溢着淡淡的忧伤和惆怅。

    《古槐树下》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颂扬人间真情和善良的叙事散文。写一个单亲家庭的不幸男孩,寄宿在山区小镇舅舅家,与一个从事饺面生意的孤身老人之间的忘年交的故事。他们互相偎依取暖,使缺失的亲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弥补。男孩被人打,老人跑到学校,打抱不平;后来男孩的母亲接男孩回家,老人酸楚落泪,为男孩下了第一碗也是最后一碗水饺,并约定翌日在古槐树下见最后一面。可是祖孙二人却没能见面。直到老人死了,谜底才得以揭晓:老人连夜翻山越岭,徒步去县城购买一只书包和几本连环画,作为临别赠品送给男孩,男孩因为等不及老人回来,只好丢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爷爷,我走了,我好想你啊”。这礼物、这纸条,一直就伴随着老人最后的岁月。读到这里,我的眼角情不自禁地潮湿了。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这就是“催泪大戏”啊。

    品读中,我在想,如果方华没有这段生活在乡野的童年经历,他的一生会是怎样的一生?童年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包括人格的塑造,禀赋的开发,个性的形成等等。从这点来说,方华无疑是个幸运儿。

    方华的集子中,写亲情的文章颇值一读。《父亲坐在阳光下》一文,写苍老的父亲在阳台上背靠藤椅,于阳光下品茗,阅读报刊。“那些灿烂的阳光就像一枚枚幸福的金币,在父亲的身边叮叮当当地弹跳”。他一天的时间就是这样静静度过。当“我”某天回家,睡得正酣的父亲,听着儿子回家的脚步声,竟一下子惊醒过来。“我”的眼眶酸酸的,深沉的父爱就这样如此平淡而又如此强烈地打动人心。后来,父亲过世了,“我”也效仿父亲背靠藤椅,等候背着书包的儿子平安归家。亲情,就这样薪火相传,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和魅力。《母亲的鞋》《母亲的大事》《母亲那张空着的床》等篇什,则是母爱的赞歌。都是通过琐碎的小事,感人的细节,而娓娓道来,一股真情弥漫于字里行间。

    方华的散文,瑕瑜互见。有些篇章,如写春秋自然,写植物花卉的,形成了某种套路,程式化操作,甚至有“掉书袋”之嫌,引用掌故、古诗词过多;有些则打磨不够,如《乡村鸡鸣》最后一段完全可以删除,则更显凝练,也更耐人反思和回味。当然,这些缺点,聪慧的方华一定会克服的。我相信,他今后一定还会向我们提供更多更好更美的文化大餐!

 

    发:2015.7.7《环湖晨刊》http://szb.ch365.com.cn/dsck/html/2015-07/08/content_95377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