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有趣的好人
——读方华《蓝》
王暗
近三百页的诗集,方华一个字便概括了——蓝。我一直不解,为什么偏偏是这个字呢?也许他喜欢蓝色,蓝色代表忧郁,他当然是忧郁的人喽。也许他曾经的初恋叫“蓝”。“蓝”让我浮想联翩。直到读完整本书,再回过头来看,发现封面左上有三行诗句:“我喜欢走进语言中蓝色的部分/像忧伤走进伤感
像爱走进柔情/像一滴墨水
溶入海。”这是书中一首诗里的三句,我读时也有留意。原来如此。于是重新开始寻找。
方华诗情澎湃,各式各样的诗都有,耳闻目睹皆能入诗。我感觉他写诗很快,一下笔便刹不住了,如有神助,足征他才思敏捷。他不是光写技巧的,每首诗都有真挚的感情和有用的思想做内核。
第六辑“e网也情深”,整合了他前前后后写给本土或异地博友的五十首诗,是我最喜欢的部分。这部分,方华由博友的网名戏说开去,充分发挥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机智地表达了他与博友之间的心灵沟通。方华是友善的,是坦诚的,是热情的。诗成为了加深友谊的桥梁。
有一个博友叫雨雪霏霏霏,方华这样多情地叙述:“在豪爽中纤细
在潇洒中温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生/才称得上雨雪霏霏霏//我见过雨见过雪/却第一次认识雨雪霏霏霏/认识雨雪霏霏霏/就是/认识一个来自北国的/浪漫的世界。”如果你是雨雪霏霏霏,读了这首诗,一定对方华又敞开了一点。方华是非常擅长说富有诗意的甜言蜜语的。它们时而澄澈,时而含蓄,都适可而止,都很能打动人。在方华的倾心描述中,那些博友或成为美的化身,或成为精神的高地。方华通过最好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流露出对彼岸的向往,语言优美灵动隽永,很多地方其实是一箭双雕的共勉。那些被方华写过的博友显然是幸福的,因为方华,因为芳香的诗歌。
方华思路开阔,笔意老到,崇尚新奇,诗歌里总有独特的东西在,吸引我的目光迟迟不愿离开,像石磨去研磨。比如《春天在语言之外》这首,结尾几句:“那被季节遗忘的人啊/守着语言的落叶/孤立无援/意象叠不起苍翠的山峦。”虽是悲观的调子,却让我思索。是啊,“谁的诗笔/比春天更美”?可以这么说,所有描写春天的诗文加起来也抵不上春天本身。再华丽再生动也是苍白的。读后便会遗忘,而春天永远让人期待并珍惜。读《在巢湖》时,我用铅笔画下“在,是一种深入”。下面的诗从反面加以印证。我由巢湖想到其他地方,想到我的生活,想到我热爱的诗歌。现在流行一种散文观,叫“在场”,我想诗也要“在场”。而生活更要关注细部,勇于承担。我可不想苟活。方华的诗当然是在场的,无论写景、写人、写事,都来源于生活中真切的感悟,都闪烁着思想的劲爆的火花。
说到“爆”,叛逆或张扬,书中专门有两辑集中呈现。先是“文字的暴动”一辑,读来确有不一样的感受。方华不仅是用题材来冲击,如色情。更多的是在尝试着用非常规的方式写诗。如《阐》,把几个谐音字反复地念叨,全诗读来像绕口令。细品也有不错的诗意。下一辑“调侃的诗行”,单是那些题目,就让我叹服。什么“诗歌就是一头猪”“我要玩死你”“阿嚏”,什么“啊哈哈,你要是不在怎么办”“别在做爱时保持高雅”“我操”,什么“牛肉烧土豆”“溃疡,少吃多餐”……如果是我,肯定写不出来。一看,忒俗,似乎都是口水。而方华乐此不疲地制造着“垃圾”。成心跟诗作对,却解放了自己。我由此看到了更真实的方华,作为小市民的方华,玩黑色幽默的方华。方华大胆地冲出了“高大上”的羁绊,把诗歌还原成发泄的容器。且看他如何写。《诗歌就是一头猪》:”各有各的杀法……不过是手段/重要的是看我们生活的菜篮子里/是否有肉。“这是口水吗?再看《阿嚏》:”阿嚏/这下有所准备/我用手帕捂住了出口/眼角里挤出了两滴泪水/可嗓子里有痰/这口污秽/不吐怎行//阿嚏/舒服。“真是快哉!《别在做爱时保持高雅》:”所以
别给我看浮在水面上的文明/一条鱼的生存状态/比我们更接近生活
更/谦谦君子。“说得多有道理。其实,题目只是噱头,手段。内容更口语化,却绝不是”垃圾“,都富含内蕴。方华的写作底线可以从这里窥见。
我不知道我喜欢的是不是方华所谓的“蓝色的部分”,我只知道我的两只脚都已经站到他诗歌的房屋里了。读他的诗,读他的酸甜苦辣嬉笑怒骂,进而揣摩其人,有小我,也有大我。我的初步的印象:他是性情的,是善感的,是可爱的。记得谁说过“世界上好人很多,有趣的人很少。”方华变着花样写诗,追求真善美,无疑是一个有趣的好人。
2015.6.7
博文原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e349ead70102vnce.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