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读方华文学作品所获取的意象
朱鹤年
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朦胧诗是近现代的产物,不,早在一千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朦胧诗。不信吗?那么就请您看看李商隐的诗作吧,他的那些无题和有题诗,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朦胧诗。对于李商隐的这些意象朦胧诗作的理解,一千多年来,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李商隐这些难解的诗,是真正的朦胧诗,所以,我敢于说,李商隐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李商隐“锦瑟”诗中“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吧,它的字句表意非常明确,但是它的真正蕴含却非常隐晦,如果照字面词汇去给这句话作确切的解释,那就太浅薄无味了。那么,它的真正含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以为,它的蕴义不仅是视觉的,而是视觉、听觉、感觉和幻觉皆有的通感效应下,所生发出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真实又虚幻,既近切又遥远。
记得,在阅读方华的诗作时,和最近我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心屏上似乎常有一种幻象出现,似乎觉得这种幻象和我在阅读“蓝田日暖玉生烟”时所产生的幻象非常近切。方华的诗,凭着他的艺术魅力曾让我迷失于他那个《虚拟的村庄》,让我也带伤感的情怀在他的伤感诗境里徜徉和缱绻;方华的散文,则是感情更为丰厚地在他虚拟的情境里,为我展示出他那虚幻而又真切亲近而又遥远的《攀在树上的童年》,让我又一次深刻地体验着他缅怀往昔的那种无限怅惘和无限依恋的情怀。虚实相生,绮丽无比。所以,在我确定要写这篇文章时,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用以作为题目,既昭示我的阅读感受,又展示方华作品的意蕴魅力。
如果说方华的诗集里蕴藏的是珍珠,那么,他的散文集里则是有着更多的碧玉。
《攀在树上的童年》里,作者无限眷念地回眸着他的童年时代:“攀在树上的童年”、“红蜻蜓”、“桑间葚紫”、“野草莓的回忆”、“飞过童年的小白鸽”等,无不以诗意的笔墨为我们展示着他难以忘怀的少年时代;他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大量的篇幅重温着他刻骨铭心的母爱:“母亲的清凉”、“乡村鸡鸣”、“南瓜花开”、“咀嚼春天”、“冬至喝羊肉汤”、“雪的记忆”、“槐花飘香一年又一年”、“母亲的鞋”等等,无不以最真实的情感和最亲切的笔触回顾着他生活在母怀的温馨岁月;他还以诗人的目光和情致,写出了他对人生的许多感悟,而且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带入那他所念念不忘的江南和那些古诗词为我们所营造的美妙境界!“江南”和“品秋”两篇,完全可以说是散文之中的诗作,它们绝不仅仅是这个集子里的精品,它们所展现的那种诗意的氛围,简直有点儿美轮美奂。看过这两篇后我就想说,酒能醉人,方华的散文也能醉人!
《攀在树上的童年》,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美文之集。
我特别要提出的是,他的“老槐树下”,我反复看了三遍,而且,每一次阅读都是目含泪水。这一篇应该算是散文体小说,朴素的描述,平淡的叙述,简单的故事,但却给人以深入灵魂的震撼和深刻的记忆。
因为方华是一位诗人,所以,他的散文作品里无处不飘逸着诗意。很多文章的结尾,总有那么几句诗意浓郁而又耐人寻味的句子:“哦,红蜻蜓吆,你是我无忧童年里一抹亮丽的色彩,你是我梦中最耀眼的永远飞翔的故乡。”(红蜻蜓)“歌声里,那乡情的藤蔓从心口长出,盘盘绕绕缠缠绵绵;而母亲的笑容就宛如藤上的那朵花儿,明媚而灿烂。”(南瓜花开)“春天的野菜芳香,至少给了我一个借口,让我在品尝春天的味道时,重温一些美好的时光。”(咀嚼春天)“一箸入口,不知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各能咀嚼出什么样的春天味来?”(一把荠菜品春味)“生活中,有时真的需要揿灭一下灯光,在没有污染的纯净的黑里,静心品味。”(纯净的夜晚)“在这份中国的情境里,多少心境在霜寒中对仗,多少感悟在缤纷中绽放?”(菊,中国情境)《攀在树上的童年》里的许多篇散文,就是因为结尾处有了这种多意蕴的句子,而使得读者读后依然觉得余音绕梁。
方华在他的散文作品里,恰到好处地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佳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修养。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学爱好者应该要重视阅读和汲取,没有积水三缸,哪有一瓢之取呢!
《虚拟的村庄》和《攀在树上的童年》的相继问世,展示着方华同志在文学创作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地。我相信,他一定会乘胜前进,一定会更加百倍地努力向着更高的峰巅攀登,一定会在不久的未来又以新的集子让我们瞠目以对,我满怀信心地期待着!
作者简介:朱鹤年,78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巢湖日报副刊部主任,出版诗歌、散文、小说等十余卷。
刊:
2015.5.19《环湖晨刊》http://szb.ch365.com.cn/dsck/html/2015-05/19/content_948018.htm
2015年第5期《未来》杂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