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彼巢山非此巢山

(2014-05-07 20:05:35)
标签:

巢山

陆游

王之道

方华

环湖晨刊

分类: 泥人随笔

彼巢山非此巢山
(2014.3.10在巢山有巢氏和巢父塑像前留影)

彼巢山非此巢山

方华

 

巢山,位于巢湖市坝镇境内,原名墨山、道人山,因上古圣贤巢父曾隐居于此,唐天宝六年,唐明皇赦改为巢山。

康熙《巢县志》记:“宋陆放翁有诗二首,见艺文》。”并辑录陆游《巢山》诗二首,于题下加注称:“本名道人山,在巢县西南百里。唐天宝年赦改名。”后一些研究巢山文化历史的学者名人,也认定陆游所写之巢山即现巢湖之滨的巢山,对此,笔者存疑。

康熙《巢县志》录入的陆游《巢山》二首诗为:

其一:“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半谷传樵响,中林过虎群。虫锼叶成篆,风蹙水生纹。不踏溪桥月,仙凡自此分。

其二:短发巢山客,人知姓字谁?穿林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渴鹿群窥涧,惊猿独挂枝。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存疑一:与当时的山名不符。

王之道,北宋末,南宋初无为人。“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20年。”相山者,即巢山。因历经唐末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原巢山上的道教场所林泉院毁于战火,宋初佛教兴起,在原林泉院的废墟上建起相山寺,相山寺香火日旺,巢山之名渐被相山取代,乃至泯灭。王之道辞官隐居相山达二十年,并以相山之名自号相山居士。若其时巢山名存,王之道何以以相山自号?

王之道生于公元1093年,卒于1169年。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王之道比陆游年长三十二岁。可见,陆游即便到过巢湖之滨的巢山,所写下的诗作也应是《相山》而非《巢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名之不存何以为诗?

巢湖文化人方克逸先生曾撰文《巢山景物自成诗——陆游<五律巢山>二首初探》,文中作了这样的析判:王之道年辈大于王炎,但二人都是主张抗金、极力反对和议的主战派人物。北定中原乃陆游毕生夙愿。当王炎邀请陆游共商抗金大计,陆游前往汉中或返回故里,途经皖江之滨巢山,谒拜志同道合的前辈王之道,写下《五律·巢山》二首,便是题中应有之义了。因当时巢山名已不存,这样美好的愿望实是想象,而绝非“题中应有之义”。何况,陆游到过相山(巢山)乃至巢湖,无只言半语的历史记载,对历史的考证不能凭臆断而定。

存疑二:诗中描述的地貌物貌有异。

王之道在相山(巢山)隐居二十年,其对相山(巢山)的地貌应是非常的熟悉了解。其在《和彦逢弟简相山古上人二首》中写道:“相山风物似斜川,岑寂那知市井喧。岁旱但伤禾穗槁,秋饥犹喜栗皱繁。”

“斜”者,应指相山的地势不平整但也不突兀。这与现巢山的东高西低的岗原地理完全吻合。巢山周围只有几座低矮的丘陵,哪里有陆游《巢山》诗中描述的“万重山”?

至于“半谷传樵响,中林过虎群。”“渴鹿群窥涧,惊猿独挂枝。”之句中的景象,在巢山是不可能出现的。不但巢山,即便整个巢湖流域,从自有文字的历史,也没有虎、猿出没的记载。而宋时的相山周围已是人烟稠布,更不可能在这样一个“斜川”范围内出现诗中之景。

1983年署名周始编撰的《皖志述略》上记到:“巢城西南百里道人山,又名巢山,县志收陆游《巢山》诗二首。但陆游此诗作于山阴故里,也与巢县山水无关。且曰:此类牵强附会、移花接木之弊,在旧志中常见。

陆游诗中的巢山到底在哪?有待有识之士细加考证。笔者只是对陆诗之巢山即巢湖之巢山一说存疑,不能改变上古圣贤巢父隐居巢山之厚重的历史与人文。

 

发:2015.7.15《环湖晨刊》http://szb.ch365.com.cn/dsck/html/2015-07/15/node_37.htm

彼巢山非此巢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