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果

标签:
365印尼讯报无为周刊安徽工人日报肥西报 |
分类: 美食美味 |
鸡头果
方华
路边,一农人摆了一只箩筐,边上围了几个人在瞧稀奇。伸首一望,见筐里是一个个暗绿色,拳头般大小,浑身长刺的东西。这不是“鸡头果”吗?
稀罕地买了几个。农人怕我回家不会摆弄,就用一把自制的镰刀似的刀具,非常麻利地帮我剥开了刺猬般的外壳,露出了里面白色的果囊和一粒粒淡黄的小圆果。
回到家里,按照农人的指示,将一粒粒的鸡头果倒入锅中,浸水煮了十几分钟。出了锅,用凉水洗净果实外面的粘滑,迫不及待地剥开小果子的外壳,吃里面白白的豌豆般大小的果肉。那小小的果肉叫鸡头米,像糯米一般粘,且有嚼头。唇齿咀嚼间立即有一丝苦涩感觉,这苦涩的滋味在经过舌尖的回味后,弥生出一种特殊的甘香。
上世纪70年代,我才上小学。入秋以后,学校的门口便有乡下妇女挎着柳篮卖鸡头果。篮中的鸡头果是用酒盅量着来卖的,好像是一分钱一酒盅。篮中的小果子大都是煮熟时间很长,甚至是隔夜的,果子的外壳不但变成了褐色,而且比较坚硬,需要用牙磕开,才能吃到里面的鸡头米。硬壳被牙咬开时,满嘴的苦涩,但是为了享受到那一点小小的香糯的果肉,孩子们乐此不疲,争相摸出口袋底的几分硬币购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够吃到的零食实在是少得可怜,这样苦涩的鸡头果,对于我们这些馋嘴的孩子来说,真是美食。
鸡头果的的叶子类似于莲叶,因此乡下便叫它鸡头莲。春天的时候,鸡头果的叶子就生出,只是它的叶子紧贴水面,上面有棱角般的鼓凸和裂皱。到了夏天,鸡头莲开出紫色的花,与莲花神似。只是花开时面向阳光结苞,苞上有青刺。因为花在苞顶,将萎时极似鸡冠,整个鸡头果咋看一如鸡头,由此得名。
唐朝有一首无名氏写的《鸡头》诗,对鸡头果作了形象的描写:“湖浪参差叠寒玉,水仙晓展钵盘绿。淡黄根老栗皱圆,染青刺短金罂熟。紫罗小囊光紧蹙,一掬真珠藏胃腹。丛丛引觜傍莲洲,满川恐作天鸡哭。”
幼时,也曾和小伙伴们到湖边去采鸡头果,但往往是无功而返。因为即便会水的小伙伴也很难接近鸡头莲,它茎叶上长满的尖刺让没有防护和特殊收割工具的人无法接近。
鸡头莲的茎一如藕茎,中间也有孔有丝,嫩茎剥皮即可生食,脆甜爽口。母亲有时会采一些茎杆回家,或凉拌、或炒丝,或切段与肉红烧。
鸡头果不仅仅是孩子们喜爱的零食,也是盘中佳肴。鸡头果可与素菜烩炒,与荤腥红烧,也可煲粥下汤。其天然的野味和特别的口感,让人喜爱。据说,在江南,鸡头果即与鱼、菱、藕、茭瓜、茨菰、莲蓬、水芹一起,被称作“水八鲜”,可见其美味。
一次在酒店里吃一盆甜汤,汤里有一粒粒的小白果,开始以为是寻常的小元宵,可一匙入口,感觉有异。服务生告知,这是芡实。芡实,鸡头果的学名也。真是多年未见,别来无恙?
然而,现在的湖塘边已是难得见到大如澡盆般的鸡头莲。偶在超市里见到鸡头米,据说也是人工大批养殖。不再是一汪清水中自然的生长,自然失了天地精华的吸纳,怕也风味有异了。
在家中慢慢地剥食路边买来的鸡头果,眼前就浮现起儿时那一片浮满鸡头莲、开着紫莲花、结着鸡头果,充满野趣的水域。
发:
2013.10.11印尼《讯报》
2015.10.22《芜湖日报.无为周刊》
2015.10.29《安徽工人日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ahgrrb/2015_10/29/GR0209.htm
2016.10.13《巢湖晨刊》
2016.10.18《松江报》http://121.43.112.7/sjb/html/2016-10/18/content_18742.htm
2016.11.14《肥西报》http://www.feixibao.com/Qnews.asp?id=26749&QID=4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