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远地自偏

标签:
内蒙古日报美国国际日报中区报肥西报日本阳光导报 |
分类: 泥人随笔 |
心远地自偏
方华
浙江天台山慈恩寺“短期出家”的活动消息被微博转载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吸引了大批人士报名,短短几天时间,等慈恩寺急急发布暂停报名通知时,报名者已超千人。
从报名者填写的意向看,不少人是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压力太大,想到佛门净地修身养性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于是,在匆忙、拥挤、倾轧的生活里,人们便向往古人那种隐居深山、晨钟暮鼓的日子。
可以揣测,到慈恩寺“短期出家”的人,大多数不过是想象着古代隐士们悠闲洒脱的隐居生活,想选择一种高雅的方式来放松一下自己。
出家人崇尚清苦,寺院的生活也确实比较艰苦,这种与现实生活中崇尚物质的反差,一定程度上能带给人一些心灵上的撼动。可蜂拥着想体验一把“出家”的芸芸众生或许不清楚,自己那已经习惯了灯红酒绿、纷纷嚷嚷尘世生活的肉体凡胎,能否适应孤灯索居的清修时光?
其实,慈恩寺开展“短期出家”活动已有多年,据说真正能安于寺院清苦生活的寥寥无几,许多人都是半途而废,甚至是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悄悄地溜走了。
至于极少数想长期出家,先报个“短期”试试看的,基本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却又心畏寺院的清苦寂寞,如此首尾两难,哪里是真正的向佛者?
即便古代的隐士,也大都不是消极遁世者,他们往往通过隐居修炼,志求了悟人生,从而达到出世入世的崇高境界。比如姜子牙隐居渭水北岸,不过是钓周文王这条“愿者上钩”的大鱼,从而实现自己六韬治国的抱负而已。诸葛亮隐居卧龙,也不过是宁静致远,等待刘备的三顾茅庐,举“兴复汉室”大业。
《南史·隐逸》上说: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没有一定的智慧和悟心,没有养素与艺业,何必赶“短期出家”的时髦,还不如到乡野之地,与樵农为伴,同样也是一种身体的放逐,心灵的放松。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句古言流传很广,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沉湎世外,希望依赖远僻的环境忘却世事,这是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藏龙卧虎于嘈杂之地,这是中隐。而顶尖的能人隐身于朝堂之上,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淡然处之、大智若愚。
白居易有首《中隐》诗,这样写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他认为,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才是身体及心灵真正的升华。
现代人处在一个快速、瞬时转变的利益中,很少有人还会静下来思考哲学、生命、天地、时光等问题。疲惫的身心虽无时不在渴望着一次释放,却被生活的洪流挟裹不得停歇,于是,“短期出家”活动还像是给心灵的积压或纠结找到了一次释解的机遇。
其实,身居市井,把时间这个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读一本书,听一场音乐,涉足一次山野,甚至是给自己一段发呆的时光,都可以将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陶渊明诗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在喧嚣的闹市中也能够清幽自得?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境很远。
发:
2013.7.26《内蒙古日报》http://szb.northnews.cn/nmgrb/html/2013-07/26/content_1037693.htm
2013.7.30美国《国际日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774335
2013.8.10《中区报》http://news.yhzdxww.cn/index1.asp?id=583&bs=4
2013.8.19《肥西报》http://h257910.top.sh/Qnews.asp?id=6764&QID=2152
2015.7.16日本《阳光导报》
2016.8.26《泾县报》http://www.jxnn.cn/st/html/20160826_30540.html
2016年10月上《杂文月刊》http://wuxizazhi.cnki.net/Magazine/ZWYU201610.html
2018年第2期《岁月·醒狮国学》
2019年10月上半月《现代养生》
2020.7.28《今日新泰》
2020.8.17《巢湖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