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入幽境
标签:
玉林晚报国际日报环湖晨刊泾县报印尼讯报 |
分类: 泥人随笔 |
绿竹入幽境
方华
夏日午后,闭目背倚竹椅,音响里正播放施光南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悠扬的葫芦丝婉转在耳边,眼前便渐渐幻化出万竿翠竹。想象那林中,正是月色如水,竹影婆娑,一缕凉意起自心头,暑热消遁。
住在城中的水泥森林里,竹是很难见到的。偶在一两处新建的小区内见到栽种的翠竹,立即就感到小区的品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这样的家园难道不是仙境?
爱竹成癖的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我等本就俗人,自然不可比拟东坡先生之高雅,但“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欣赏之心还是有的。
其实,在我居住的城中有一山,山中朝南的一面即有一大片竹林。上中学时,学校就在山坡下,这片竹林就成了我和同学们夏日里常去纳凉消遣的地方。少年时代,情窦初开,有不少同学就在竹上刻下心仪的名字,一抚心中夏天般的燥动。多少年过去了,那片竹林该是更加广茂,只是那少男少女之情怕如竹叶一般寒暑飘零,那竹上刻写的岁月恐也再难寻觅了。
依然记得,某个夏日,两个少年就躺在那片竹林里的草地上。竹林里微风送凉,竹叶上阳光跳跃,几只蚂蚁爬上微汗的手臂,遥远的蓝天白云飘荡。我想,若竹林有知,当会记得当时我们互诉的狂热梦想。只是,时光流转,友情远离,梦想渺茫。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苍翠竹林,自古以来就是友情集聚的地方。如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常聚众在竹林纵酒放歌,肆意酣畅,放荡不羁,以“竹林笑傲”成为后世深厚友情之典故。
唐开元年间,李白移居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裴政等六人在泰安徂徕山竹溪隐居,他们啸傲竹丛,举杯泉石,世称“竹溪六逸”。“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李白后来写下的此诗句,便是对这段友情的回忆。
我想,这些竹下的佳话,或许都是借了竹的仙姿神韵,竹的素雅宁静,竹的疏淡俊秀,竹的刚直挺拔。
隐士贤达,在世人眼里,总是觉得有些狷狂而不可狎近。众人仰慕的,其实是竹下的那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态度,一种理想而浪漫的生存方式。似我这样的俗人,在这炎炎夏日里遥想那碧玉万竿下的场景,无非是留恋于友情之苍翠,醉心于竹林之清幽。
郑板桥在他的《题画竹》中有句:“馀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这样的闲适居所,在当今的都市已完全是一种奢望。像我此刻,虽置身竹榻,却无竹荫庇佑,只能在《月光下的凤尾竹》清幽的旋律里感受玉竹青青的凉适与惬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代诗人王维在历经安史之乱,饱尝尘世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隐居蓝田乡下,在竹林深处潜心修行,禅定彻悟,使心境归于淡泊回归自然。这样的境界,也不是我等凡人可比可修。作为现代都市里的一介草根,但只求,在嚣嚣浮生里偷得半日闲,觅得一“绿竹入幽境,青萝拂行衣”之清凉夏日与心境也。
发:
2012.7.22《玉林晚报》http://epaper.gxylnews.com/epaper/ylwb/html/2012/07/22/05/05_49.htm
2012.7.27美国《国际日报》http://www.chinesetoday.com/zh/article/645101
2012.7.27印尼《讯报》
2012.7.31《环湖晨刊》http://szb.ch365.com.cn/dsck/html/2012-07/31/content_664931.htm
2013.1.5《泾县报》http://www.jxnn.cn/st/html/20130105_14117.html
2013.7.22《阿佤山》报http://aws.cangyuannews.cn/news.asp?newsid=4477&pgid=854
2014.9.11《华东旅游报》http://epaper.wxrb.com/paper/hdlyb/html/2014-09/11/content_426913.htm
2015.7.29《巢湖汽运报》http://www.chqiyun.com/uploadfile/File/《巢湖汽运》2015年7月刊(第277期).pdf
2015.8.6日本《阳光导报》
2019.8.2《阿坝日报》http://www.abadaily.com/abrbs/abrb/201908/02/c85658.html
2020年第3期《光雾山文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