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足山野(三篇)——《中国散文家》2011年6期

标签:
旅游 |
分类: 泥人随笔 |
《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6期目录
散文撷英
苏西峰/佳节故土草亦亲 004
花学筑/绩溪不独山水美 005
汪邦年/深呼吸 007
程杭生/残缺的美 008
吕群/情系桂花香 010
桂少云/雪地情思 011
陈吉汉/人死未必如灯灭 013
人间
杨天斌/老楚画鸡 016
陈利生/乡村酒席 017
张自莲/我的婆婆 019
栾力/砍柴记事 021
陈于晓/等一棵树长成老树 023
周云生/过团泊洼故人庄 025
宋红军/在秋天想起村庄 026
何小龙/陇东叙事 027
郭扬华/香槟记忆 029
张茂/单车上的父爱 032
杨光/酒 枣 033
姜新华/疯 娘 035
李宪民/醉人的土炕 037
林远华/神圣使命 038
记忆
汪祖宝/后街的消失 042
陈家伟/怀念家乡那棵桑葚树 045
董伟山/随雪融化的日子 046
翟德泽/北洼那块地 048
董得红/浓浓故园情 049
孙绪云/关于老屋的记忆 052
马玉梅/我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054
胡越/最忆乡间卫生所 056
朱姝/胡同的细碎 058
赵志峰/父亲,那些一望无际的记忆 060
任儒举/篝火,照亮激情燃烧的岁月 061
胡卓学/“粗人”,我的伯父 063
鱼树雄/祖母的脊背 065
李跃平/岁月有缘065
行走
道•李加拉/骆驼黑骏 068
张煌新/返朴归真走一回 070
赵林/江南鱼乡行 072
李永安/九宫山之旅 075
赵英祥/梦幻九寨沟 077
田冰/梦幻腾冲 078
向墅平/一处矗立于城市丛林间的奇迹 079
方华/放足山野 081
唐群/游桂林 083
王立群/壮美长白山 086
何高峰/凤凰寨 088
李振南/雁荡山冬日印象 089
陈华清/春满蛤岭 090
李新/走进凤凰古城 092
张辰保/岁月如歌龙门行走 096
翟焕远/鬼斧神工开元洞 097
性灵
江朝琳/女儿,我心中的花园 100
张暄/邂 逅 101
刘润东/站在黄河岸边听高原的雨 103
鲍全胜/蚁 殇 105
侯修圃/走近王剑冰 106
孙延明/阳台上那盆苦菜花 108
符忠良/小鸟天堂 111
杨荣昭/樱花颂 113
白雪/戈壁荒原红柳情 115
牛金刚/一株石榴 117
古原/平息闹市的扰嚷 119
李瑞国/昙花不现 121
王道刚/触摸流年 123
曹诏亮/竹摇窗前 124
马虹/剪掉的时间 125
范宇/把文字种在月光里 127
刘维嘉/车档上的小生命128
附:放足山野(散文三篇)
放足山野(三章)
方华
正是看云时
腰酸背痛地离开桌案,走到窗前。一抬头,见林立的高楼间,一方天空瓦蓝瓦蓝,朵朵白云飘荡。心中忽然想到,这天空明澄、秋高气爽的日子,是看云的好时节啊。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这样的美景,窝居在钢筋水泥的城堡里是欣赏不到的。看云,还是要走出紧缩的空间,走出拥挤的日子,放足山野。
收割后的秋野,会把一种空旷留给你;繁华落尽的山川,会把一种辽阔展现在你的眼前。或抬头,或放眼,天地浩荡,白云悠悠,心胸便豁然开朗,心襟便宽阔无比。
闲云野鹤,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云卷云舒里,多少块垒消溶,多少往事如云烟消散。而现代都市里的人,在奔涌的时代大潮里沉浮,在拥挤的生活里步履匆匆,虽心有看云梦,却难有看云闲。为生活累,为稻粱谋,我们往往只顾低头看路,少有抬头看天。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看云,实际上是给忙碌的日子一份闲散,给生活一次放纵,古今心同,情之所往啊。
《旧唐书·狄仁杰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吾亲在云下,多么煽情感人的话语,一言撩起多少游子白云般漂浮的乡愁。
观云思亲,幽幽蓝天多了一份温馨。抬头眺望城市上空的朵朵白云,不免使我想起故乡。我分明看见,那小小的童年仍仰躺在落满秋叶的山坡,嘴里含着一根狗尾巴草,一边看着天空云彩的变幻,鸡狗牛羊地想象;一边梦想着,能像孙悟空一般驾起白云,或去那遥远的山外,或去那云天之上,看看那神秘不可知的大千世界。
耳边响起费翔的那首《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英英白云,露彼菅茅。”那飘荡在故乡上空的云,在每一位游子的心中是多么的美;“乘彼白云,至於帝乡。”蓝天之上的朵朵白云,从古至今又缠绕了多少客居他乡者的心。
云的变幻,映照着心境。“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是一种散淡之情、逍遥之怀。而“大风起兮云飞扬”,则是一种豪放之美、英雄气概。即便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也是一种壮观。就如我们的人生,多的是平淡,却不失风起云涌,起伏跌宕。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只要蓝天还在,就有白云飘荡。在这个风清气朗的日子,且让我们暂放下尘世的繁琐,看云去。
空山静美
工作的单位就在一座山峦下,却从未攀过此山。山有名,叫马脊山,却无任何名气。这或许是众多生活在它的脚下的人懒得涉足的原因吧。
日日在山下行走,看惯了春夏秋冬在葱茏与苍茫之间的变化,以至对这一点也不巍峨的山到了熟视无睹的地步。
秋末冬初的一个日子,忽然想从喧嚣拥挤的生活里出走。在检视一遍几被游客的脚步踏平的风景后,这座身边的山就跳入眼帘。
到山脚,遍寻多人,皆不知上山的道。最后,在山坡上一位种菜老农的口中,得悉了一条蜿蜒向上的路。
起始,路宽可行两人,渐渐收窄,成一条独行的羊肠。环视四周,除了枯黄的杂草、凋败的树木,也确无什么特别的风光。这怕也是行人渐少,道路渐细的缘故。
但山上很静,可听见风过草木的悉索声,甚至落叶飘零的沙沙声。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它让我寻求安宁的被尘世烦扰的心找到了暂时的安放。
及至半山腰,额有微汗沁出。歇脚回首,山下的工厂和城市的一角,在薄雾里显出一种朦胧的美,顿失我日日工作生活其中的苍白与乏味。而脚下的林丛也在眼中现出层次来,松柏的苍翠、扑树的金黄、枫栌的火红,以及芦荻的灰白,相互衬托、勾勒、点燃,像一幅浓笔的水彩。
细观身边的草丛,见有蓝色的风铃在风中摇曳,那薄玉似的一串花朵,仿佛在相互碰击着,发出叮当的声响。也有行将枯萎的石竹,在细长的茎头开着一两朵紫色的花瓣,似是对秋天最后的留恋。
有野菊拦路,把花香轻洒鞋面。枯藤与老树,在金黄的野菊映衬下,显示出一种生命的倔犟与力量来。
突然,有大片的金黄扑入眼帘,在阳光的斜射下,让我分不清是光线的耀眼,还是花香的沁人,身心陶醉,而双脚显得飘浮。
在踉跄中到达山顶,沿山脊两头瞭望,忽然发觉这马脊山到更像一位睡美人,长发垂散,乳胸圆润,小腹微隆,安静地仰卧在这天地之间,让岁月透出一种母爱的慈祥,让喧嚣的日月安静、安定。
就在山顶半人深的草地上躺下来,让褐黄而柔软的蒿草将我湮没,如婴儿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
身旁有蟋蟀低吟,蚱蜢在草尖上弹跳,一只鸟飞过苍茫……世界如此安谧而甜美,让我想起青春、爱情,以及生命中所有美好的时光。
风起,头顶的一棵枫树落叶索索,大片的红叶飘过我的眼前,天地一片红艳。
冬日,喜欢彳亍水湄,看芦花。
“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绿消红遁,草黄叶枯的日子,芦花的白,在苍茫的天地间显得特别地耀眼,这一片炫目的色彩,令我陶醉。
芦花的花期很长,从头年的九月要一直开到次年的春天。所以,赏芦花不需像赏其他花儿那般的赶时赶节。漫长的秋冬里,尽可随意捡个闲散的时日,悠悠地踱出城去,赏那“千里霜月白”的景致儿。
“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古人赏芦,多在秋天。虽然“秋风冷萧瑟,芦荻花纷纷”,但私自认为,芦花的最美处,当在冬。秋时,芦花是灰暗的,总觉少了些风采。只有经历了风霜,那满岸的芦花忽如一夜雪染,才见其风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首《蒹葭》恐怕是对芦花的最早描述。蒹葭者即芦苇也。在芦花开满的河岸,我所爱的佳人在水一方,这样的一幅画面,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有一份若即若离的期盼,美轮美奂,篆刻心扉。
古诗词里,那瑟瑟的芦花往往被文人骚客浸入浓郁的悲剧色彩。“霜浓竹枝亚,岁晚荻花深。” 霜浓岁晚,本身就是传统文学中一个忧伤的意境,而芦花的白分明是在忧伤中抹入的一笔惨淡,与凄凉的人生相关照后,自然令人嗟叹感怀了。
在我的记忆里,芦花却是温暖的。贫瘠的儿时,乡下人家的枕头大都是用稻壳做芯,枕在头下,硬硬的不说,一动,还发出沙沙的声响。记得那年秋天,母亲一连几日在村边那几口水塘的芦丛里出入,采回一篮一篮的芦花。经太阳晒过的芦花被母亲装在枕套里,枕在我的头下,松松软软的,那暖暖的冬梦里,尽是母亲落满芦花的身影。年复一年芦花白,而母亲,已是永远在水一方了。
也知道这样一个有关芦花的的传说。说是孔子的学生子骞年幼丧母,继母偏爱己生之子,虐待子骞。一日,长年在外经商的父亲归来,带子骞及后子驾车出门拜客。时值隆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子骞棉衣厚重却缩头缩脑,其弟衣衫单薄却昂胸挺背。父怒子骞猥琐,挥鞭抽打,鞭到衣破,芦花飞扬。见此情景,父抱子痛哭,回家愤休后妻。而子骞却长跪父前,求其原谅后母。后母深受感动,自此视子骞如亲生。
“芦花浅淡处,江月奈人何。”不管时光如何流转,那深藏在芦花中的人间真情永远感人而暖心啊。
“明月芦花随处有,扁舟自在不须篙。”久陷快节奏紧张压抑的城市生活,郊外赏芦,当是放松心情的一种好方式。漫步堤岸,看芦花旋风作舞,闻渔笛声声入耳,此何等美意。或是停足水浒,睹“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此何等惬意。若是恰遇停泊在芦丛中的一叶扁舟,渔夫相邀,芦花当柴烹鱼鲈,沽酒浅酌话春秋,又是何等快意。
“风肃肃,露娟娟。家在芦花何处边。”彳亍水湄,有时看那一丛银白的芦花,却好似一位满头白发的母亲,孑然立在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