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街市

标签:
旅游 |
分类: 泥人随笔 |
(应约为《巢州记忆》一书写的一篇文字,巢湖市即将撤销,分别划入合肥、芜湖和马鞍山,留下一个城市的过去很有意义)
消逝的街市
方华
一次去黄山,在步入屯溪老街时,我吃了一惊,这名闻遐迩的老街,太相似我年少时生活的巢城十字街。屯溪老街保护得如此之好,如此之繁荣,而巢城的十字街,却已淹没在现代商业的开发浪潮里。
儿时的十字街,隔东风路与北大街相通,“十”字的一横,东为东河街,西为西河街。真正的十字街为一横上面的一截,一横下面的一截因至古南门城口,旧称南门口。
据资料记载,东风路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古时广义上的十字街,包括十字街、东河街、西河街和南门口。范围东至天后宫(现安德利商厦西侧),西至儒学场(现新华书店南端),北至北闸(现南巢商业街中心处),南至南门城口(现天湖商城至金码头步行桥右侧),方圆虽只平方公里左右,却是巢城最繁华之地。
十字街的底处为天河,与东河街、西河街平行,形成一“土”字。站在城中的卧牛山上南眺,可见鳞次节比的屋脊中有白帆移走,为旧时巢城十大美景之一——“屋中行舟”。
十字街街面宽约四五米,皆由青石板并排竖铺,两边商铺也皆有青石或麻石砌成台阶。在我少时,路面上的青石已被踩磨得光亮圆滑,遇雨雪的日子,行走若不小心,就有滑倒的可能。儿时在街中玩耍,见一些青石版上留有深长的印槽,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告知,那是手推独轮车留下的辙印,可见岁月的沧桑和旧日的繁华。
街两侧,房舍多为两层徽式建筑,底为铺面,作经商用,上建阁楼,供居住。铺铺相连,以粉白的马头墙相隔,别有韵味。店铺后,一般两至三进,富贵之家有四五进者,可谓庭院深深。后进基本是库房或作坊,也有供佣人或员工居住。成筒状相连的前后进,显狭窄、阴暗,故前后“进”之间多以天井相隔,以取光通风,且有 “四水归堂,财不外泄”之寓。
我少时居住的门牌为“十字街16号”的处所,即是三进式的建筑,中有封闭式的天井,顶有透明的玻璃瓦,四面是以中轴翻转的玻璃窗,透亮透气,且抵挡风雨。据说,之前曾是一家很大的布庄。沿天井四周,上层为居所,下层三进之间无隔墙,全凭一根根粗大的廊柱支撑,可见当时布庄的气势,也可感知曾经那满壁绫罗绸缎、光华照人的昌盛之气。
据可查史志记,早在宋元时期,十字街即成街市。全城商家多汇集于此,凝聚一城灵气。千百年间,这里聚集着产供销、服务休闲等各类商铺店面数百家。其中最具名声的,有糕点作坊、南北杂货、绸缎布庄、酱园糟坊、茶馆酒楼、缫丝染坊、陶瓷土产、木器篾匠、文房四宝、澡堂理发、中药店、炒货店、茶水炉等。我有时想象,其繁华之景,该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图”吧?
十字街的繁华当止于东风路新建之时,但街貌仍存,只是大部分店铺改为民居。就像上面写到的十字街16号,底层廊柱间被砌上砖墙,隔成了一个个房间,单位分了上下几间给我家,才搬了进去。
即便是文革时期,十字街还存有少量特色的店铺,比如南门口沿河边的酱坊、澡堂,十字街与东风路交叉口周围的聚兴酒楼、“王澜记”药店、刻字社、茶水炉、理发店、照相馆,以及分布在几条街上虽经改造但仍古旧的旅馆。街道虽不再喧嚣,但还不算冷清,疯疯癫癫地跑动着我的童年,安放着我少年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了第一轮城市建设与改造的高潮,十字街在人们住上高楼大厦的热切希望中从此消失了身影。而一个城市就在这样没有保护、缺少选择的消失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变得雷同、单调,而整齐划一。
题图及文同时被选发2011.9.8《巢湖晨刊》:
文发:2011.10.7《中国文物报》6版http://www.ccrnews.com.cn/102788/85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