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侠客行——方华及其作品印象(《巢湖作家》专栏推介)

标签:
文化 |
分类: 报样留存 |
诗意侠客行
——方华及其作品印象
左岸
卧牛山麓,藤椅竹窗,一席茶,与朋友方华闲逸对话。此时,窗外春雨正浓,满城浸在水色中。眺望远处,巢湖水雾氤氲,几分飘渺。客家老板的一本金庸书集,信手提来,随意翻翻。与方华从武侠聊起再到他的诗集《蓝》,一方小酌,一席话语,却在我眼前虚幻起书与江湖,诗与侠客的印象,而这一切,归于那些鲜活的文字,一招一式的武功,一生一世的幽情,以及那快意豪放,婉约悠长的诗意,一并从书里泼洒而出。
方华,更多接触的是笔名泥人。近在眼前的是清癯之身,布衣,长发,透着文人气质的眼神。我在随手翻阅金庸笔下人物谱中,试图能寻找一位侠客,更能对照起我的朋友。因为,无论从形象气质,还是从他善于的文字和捕捉的镜头,我愿轻松以侠相对。在如今风生水起的江湖网络上,我总想象着,有一白马座骑,酒与才气并立,豪与武功并存,行满天涯的侠客。
从方华的新浪博客,到方华《蓝》铅墨诗集,或者从大大小小报刊杂志,不经意,直读起他的文字,总觉得他有着一种文字上的率直。正如他的诗,通俗,他的文,直白,他的单反镜头,有着一种朴素。大隐隐于市,却在无形中透着逐年累积的功底,而独到的感悟与思索,会从他墨迹中点点滴滴披露出来。记得金庸在描述独孤求败时,曾经这样写到,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无剑胜有剑。我想,那是一种酣畅忘我的意境。当文字不为负累,在挥洒间,随意而出,流畅时,去一种我,却正是无剑胜有剑。有时,再读方华的作品,闲逸般,从那些章节,或者某个诗段,嚼出一种玩味,貌似玩世不恭,却深藏着一种寓意,非待搁置文章,安下心来,仔细琢磨,那文字里所蕴藏的滋味才会慢慢析出。
我读他的《苍茫秋日》:“灰蒙蒙的下午\让我看秋天的脸\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就像墙角\有一朵菊\艳艳地开着季节的美丽\羽痕难觅\没有一双翅膀能撑起天空\但欲望仍然没有阻挡\以风的速度\在山岗上奔跑\一个苍茫的秋日\一个沧桑的岁月\天地很小\心很大
在方华的新浪博客,及他的诗集《蓝》的扉页上,他这样自谓:“文学江湖一散兵游勇,与文字搏杀,被语言所伤,却左冲右突,永不言败。”默读金庸,神雕侠杨过断臂,独执玄铁重剑,混战中,左东右西,大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的豪情。文字亦如此,如侠手中双刃剑,与己搏力,与文搏杀,为言所伤,为文所累,却在不断颠覆中,寻找着墨迹间的快感。方华所说的不言败,说明于文之人,没有终结者,也许徒劳一辈,难得大成,却在精神上直摒着战旗,猎猎作响。文如侠,侠意文,快如心。
生于斯,长于斯。在故乡巢湖,八百里水色给方华提供许多素材,方华也以他饱满的热情,以及对故土之爱,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写出许多文字。方华在《湿地之春》中如此写到:“挂在巢湖胸口上的一块美玉\被一场雨水\洗涤得温润清碧\一只欢快的小羊用它充满活力的肺\大口地呼吸春天”。又如在《春到巢湖》写到:“一行白鹭飞起\将诗意牵得辽阔而高远\帆被阳光鼓胀得蠢蠢欲动\那春天深处的巢湖\充满了诱惑和温情”。通过默读这些诗句,再去欣赏他的摄影作品,有着文与画的呼应和和谐。有时候,文字是一种意念,图像是一种直觉。而方华许多诗里给了我们想象的画面,而影像却深藏了诗的语境。方华的行文摄影,如他写意的湖水,若流动,一切均然而生动起来。
方华许多诗非常直白,有的甚至是市井语言。在没有读过这些诗之前,总觉诗和我们保持着距离,非得有文词相刻,那些街头的语言,只是白日里对话而已,哪能摆上诗的桌面。可是,就是这些通俗再不过的俗语,随他拈来,居然成为一番诗歌语言,顿然通俗变得趣味起来。自古盛唐以来,诗平平仄仄,对仗极有讲究。虽然现代诗律要宽松许多,却有许多诗歌有束缚固定的语言,而方华将这些俗语变成诗歌,不禁让我想起了东北二人转,通过本山大叔之后,也能上得艺术殿堂,为大众所爱。金庸书里,东方不败与令狐冲任我行一行混战时,以绣花针对利剑。一枚远不在兵器库里的绣花针,居然也被东方不败舞出精华,足见舞者功夫的造诣。
诗者,有种独特的视角。我读方华的《夏趣》:“在春天的最隐密处\藤的欲望强烈\她的缠绵让一棵树喘不过气来\太阳在高处羞红了脸\扯起一块云朵遮挡\却又不时探出偷窥的目光\不解风情的牵牛爬上院墙\他举起小喇叭\到处宣扬这场爱事\风把他的鼓噪传到原野\一群小草乐弯了腰”。短短诗句,拟人有趣,深藏玩味。那隐喻的牵牛花,扬起的风,以及众多的小草,现实可见,耐人寻味。又如,方华在写《梨的色情》:“我要寻找一张梨的图片\输入梨子 点搜索\出来几个僵头拐脑的玩意”。这样的诗句,很直白市井,像是站在街头和你对话,正是这样直白的句子,在一个段落里,阐述了一个梨非梨,马非马的乱象。作者在诗的结尾写到:“我不甘心\我耐心耐性地搜\终于蹦出一只硕大的梨\可它下面标注的是\——波霸!”读完,哑然失笑。
如果说方华将那些直白的诗歌,搁在你的面前,让你大朵快颐,乐趣横生,试想,原来诗歌也可以这般偷着乐。那么方华还有一步一诗,一句一悟的作品。如《禅》:“用心中的一杆秤/秤着阳光的份量/也秤着/灰尘的重量/当阳光翘起善恶的砝码/身下的莲花盛开/身外的碧荷蔽天/尘埃落尽/暗香彻夜”。还有诸如在《孤独的鱼》中:“我每天都能看见庞大的鱼群/他们在早晨浮出水面/又随夕阳沉入水底/而我是一条另类的水中生活的脊椎动物/只能在熟悉的街道里不停地游走”。这些作品,是作者是在大社会的背景下,做为渺小的社会分子,对周围环境的感悟。尤其让我想起诗歌,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那份净土,已然被拆迁的七零八碎,变得沦落街头,残存之处,显得落寞。仿佛一位侠者,寂寞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上。
但我更喜欢方华应景之作。譬如《温柔的战争》:“用风的速度布阵/一场战争/以春的名义/温柔地展开/厮杀/却听不到呐喊/但战况空前/花朵的轰炸/绿草的冲锋/一波连着一波/从山涧/直杀到山巅/一群雨点打扫战场/它们清理不了/丢弃满坡的色彩”。方华写了大量的叙景的作品。早期读他的散文《枫桥情境》,《一池春水》等,足可当作范文来欣赏。他的行文自在爽朗,有着明快之意。如侠者之剑舞,美轮美奂。
“一个女神捏出来的人,一个永远洗不干净的人,一个男人。”这是方华在巢湖博客上的自语。或许,缪斯垂爱,比我等多生出感悟文字的细胞。于是,他可以天马行空,去放任那支笔,如飞侠所挥舞的剑一般,相随着,在天涯,在思想的天空里,一路狂奔,那一路风尘便是一个男人的沧桑,而在沧桑之后,有着绵延的想象和侠者的传奇。
恰巧,方华在巢湖博客上的模版是剑侠情缘。合上金庸的小说,我打开他的《蓝》,从这深邃的颜色里,从那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后面,我分明看见一位衣袂飘飞的侠者,且歌且吟。
年少时,我们都曾做过梦,幻想着仗剑走天涯,可以为善所喜,可以为恶所恨,可以为情所伤,可以为爱所生。面对一位满身侠气之诗者,我忽然惊觉,那梦的色彩,原来就是一种深邃的蓝。
方华,笔名泥人,出生在巢湖北岸一个贫穷落后的丘陵地区,一个命中注定要糟蹋文字的人。文字在他的蹂躏下,时常发出痛苦、或者欢乐的呻吟。而他得到更多的,是文字的鄙视、语言的愤怒!
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千余篇(首),如踉跄的足印,散落在国内外三百余家报刊杂志上。
方华诗歌作品:《洞》(外一首)
一、定义
物体中间
穿通
凹入较深的部分
黑中的白
白中的黑
真实当中的一个空
存在上的一个虚
二、虚
混沌未开
说有光
就有了光
飘渺的
恐惧
在不可捉摸中
虚中生实
无中生有
符合阴阳之道
也符合
上帝的哲学
虚
一只蝴蝶
就将整个梦填实
三、实
爱的翅膀越长越大
生命发芽
硕大无边的子宫
被一粒种子膨胀
一只鸟的下降
风的静止
欲望的气球被针刺破
生活突然疲软
星球相撞的威力
远小于意识的相撞
火花之后是熄灭
然后成灰烬
灰烬在空中飘散
但不是空
在实处
我们看宇宙被星球膨胀
引爆
四、爆
挤压
空间越来越小
生活的一种常态
像专制的黑暗
黑
单调的恐怖
榨干了泪与血
没有水深
火热
这时候需要液体
我们把它叫做柔情
要一勺一勺地喂
回到哺乳
回到混沌
或者麻木
无知
引爆反抗
成燎原之势
燃尽绿色
五、色
燃不尽的
是一种欲望
色
色即是空
像老和尚念经
回到空洞
色者
大千世界
巧取豪夺中
让生活多彩
挥霍
色从空处来
色又走向空
像一场爱事
激昂
最后走向虚靡
瘫软
六、软
硬不硬
软实力
内力难敛
就要四两拔千斤
或者
像一朵花
借一场风
晃动整个春天
欲望太硬
早泄
难免像一只
乞讨的犬
看成佛
硬起来硬起来
在心里攒劲
大声叫出来
就像一只发情的猫
面对温柔的叫春
谁在说
无欲则刚
一个被红尘打到的人
捂着牙痛
七、痛
从无处来
落到实处的
一次撞击
破碎
在血和死亡之上
建立新秩序
痛是一场革命
从物种的变异
到斗转星移
从黑到白
从虚到实
黑白虚实之间
就是痛
痛是一个洞
永远没有尽头
永远的幽灵
恐惧
和希望
寒
淡蓝的面孔
隐藏在雨帘后面
与时光纠缠
像一只被捕获的虫儿
徒劳地在蛛网上挣扎
守候的情感已被冰雪驱赶
谁的躯壳
坐在岁月之上
等待命运的撕裂
沉默的后面
有人以无情的嗓音说话
所有出现的笑容
是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