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往事

标签:
文化 |
分类: 泥人随笔 |
诗歌往事
方华
昨日,巢湖诗社的几位老成员相聚,包括诗社老师蔡善康先生。当年的风华青年,现在已是人到中年。或为事业、或为生活,曾经诗情豪迈的骚客们,已无几人还在坚持诗歌创作。也只有我,还在且行且吟。席间,蔡老师说到,准备为我写个评,题目已经想好了,叫《诗歌的守望者》(模糊记得大意是这样)。守望很好,比坚守好,因为诗歌对于我,实在是个非常美好的东西,它不需要坚守。
如果不是蔡老师提起,已忘了巢湖诗社成立已有27年。老师说,要出个诗社30年的纪念集子,现在就要筹备。我提议最好是出套丛书,有诗社成果合集,也有诗社成员的个人集。只是由谁来具体操办,未定。
我准备自告奋勇承担操作,话到嘴边住口。现场也未见积极响应者。当年的激情哪里去了?
我不是巢湖诗社的创始者。当时,正和老巢创建主持一个拥有合肥、长丰、巢湖三地会员的七色梅文学社。后来,诗作媒,与女诗人马骏斐恋爱。因她是巢湖诗社的元老,这才中途加入。现在,诗人马骏斐已是我孩子他妈,像诗社的大多数成员一样,已难得再见笔下流淌的诗情。
回想上世纪80年代,那真是一个诗歌的年代,路边的每一片树叶几乎都有诗人在写。那种热烈的氛围,也让巢湖诗社走出荣光。全国各大诗刊频繁出现巢湖诗人的名字:王威、黄晓峰、张建华等等,以及与我一样后来加入的童电球、孙功兵等。
巢湖诗社当时属巢县(现居巢区)文化馆下面的群众团体,由蔡善康老师负责管理与指导。除了文化馆的一份报纸《群众文化》基本成为诗社成员的创作园地外,社长王威、张建华两人还不定期自刻油印出版《爱之路》诗集,忙得不亦乐乎。记得最后两期是我刻印的,之后,再无继续。不知还有没有人保留这些资料,真是珍贵的记忆。
巢湖诗社是什么时候自动解散的,我已无从记忆。是随着蔡善康老师调任后离开文化馆?是诗社成员的各自成家立业?是诗歌热情被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或许都有。就我个人,也基本在上世纪90年代搁笔十多年,为生活计,与稻粱谋。
网上一段时间流行,当你介绍一个人是诗人时,他会回答:你才是诗人、你妈才是诗人,你一家才是诗人呢!而回想当年,当我们被人称作是诗人时,该是多么的荣耀与自豪。
面对相聚在一起,却激情不再的老诗友,我竭力想从岁月的脸上捕捉到一丝往日灿烂的时光,那些诗歌往事像面前的一杯酒,入我肺腑。
(参加聚会的有:蔡善康老师、王晓红女士、李林彬先生、储友玲女士、沈勇夫妇、黄尧华先生、李远波先生、马骏斐夫妻。感谢巢湖诗社元老之一王晓红女士的地主之约,是有昨日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