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教都困了,誰管春風——閒話春困
文:方華
“春困葳蕤擁繡衾,恍隨仙子別紅塵。”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桃紅柳綠,山青水秀。可是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許多人卻產生困意,懶洋洋的無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
為什麼會出現“春困”的現象呢?據說是季節變化的緣故。一個冬季,人體處在低溫的環境及影響下,皮膚的毛細血管、汗腺和毛孔皆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發,維持正常體溫。入春後,隨著氣溫的升高,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血液迴圈、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耗氧量不斷加大,大腦的供氧量相對冬季顯得不足。因而人易感到困倦疲乏,思睡。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合乎科學的。還有人說是春天裏百花盛開,空氣中彌漫著花粉,花粉進入人的呼吸系統,易讓人昏昏欲睡。竊以為,此論有點牽強。
曾鞏詩曰:“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東風。”春天裏,美人睡眼惺忪,如桃杏臨風,美則美也,可也不能“一聲春困到衰翁”,整日以萎靡的狀態來對待工作與生活。
如何消除春困呢?筆者流覽了一下資料,無外乎以下幾劑良方:1、食療。清《燕京歲時記·打春》記:“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春季飲食宜清淡,蘿蔔、青菜、芹菜、白菜、荸薺及水果等是最佳的選擇。2、運動。春天,萬物生長,空氣清新,風輕雲淡,適當進行一些運動,可舒筋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充沛精力。比如早鍛煉、踏青、放風箏等。3、情趣。良好的情趣與愛好是補充精氣神的最佳方式。比如養花侍草,既美化了環境,淨化了空氣,更有益於身心健康。像書畫、寫作、釣魚、養鳥等等愛好都是提神振氣的好形式,不但能陶冶情操,更怡情養性,使人增強“精神頭”。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讀孟浩然的的這首《春曉》,分明感到,春困酣然之時,而屋外正是春光美好,一場春夢,真是多少良辰虛度啊。
“如夢方濃。也須留取自惺忪。試問若教都困了,誰管春風。”春光大好,何忍昏昏虛度,還是振作精神,抓取千金一刻,別留下花落多少的傷歎。
(已发2010.4.5《台中日报》,2010.4.9《湖南日报》,2010.4.12《巢湖晨刊》,2012.4.6《凉山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