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诗情一个劲地蓝——读方华诗集《蓝》/黄冬松

(2009-08-10 20:04:33)
标签:

方华

诗集

诗情

评论

巢湖晨刊

泥人

文化

分类: 聚焦泥人

    让诗情一个劲地蓝——读方华诗集《蓝》/黄冬松

         让诗情一个劲地蓝

                   ——读方华诗集《蓝》

                                  黄冬松

    说心里话,我是首先被这部别致的诗集之名《蓝》所吸引,然后产生阅读的欲望的。蓝色,是一个具有特别象征意义的颜色,它象征着明朗,晴朗,纯净,辽阔,舒展,希望,宁静和幻想。所以它自然而然地成了艺术家眼中的“第一颜色”。那么方华笔下的“蓝”,究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依我个人看法和理解,古往今来的诗歌所表达的永恒主题无非是这几大类:爱,死亡,时间,自然,挫折与孤独,社会讽刺。方华的诗作当然也在此列。如《瞧,这个人》,此题来自圣经,后来,德国哲学家尼采也用此题写过文章。“他把自己的头捧在手上/上下排列的双眼审视自己苍白的脸/谁的忧伤顺着他的面颊流淌/那纠缠的心结/随散乱的长发飘扬”。这首诗的主题属于挫折与孤独。是关于存在的荒诞而悖谬的体验。结尾两句尤妙“头长在自己的脚上/脚生在自己的心上”。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现实体验——并不是从存在主义哲学那儿学来的,荒诞感总是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生。《尖硬》、《孤独的鱼》、《人到中年的一场睡眠》、《时间是滚下山坡的一块石头》也是饱含作者人生体验之作,它有点忧郁,有点悲伤,但又显得冷静,有节制。这是作者诗艺日趋成熟的标志。

  社会讽刺也是这部诗集的重要主题之一。如《忙碌》、《中暑的城市》、《城市失去自然的姿势》、《重阳节夜晚的愤怒与伤感》。给我印象最深的诗作是《重阳节夜晚的愤怒与伤感》,它是作者在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看到的新闻实录:一个开商店的汉子遗弃母亲,公然漠视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记者的采访,对镜头和屏幕外的目光不理不睬。作者不动声色地、用极平静的口气叙述了这一事件。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感触到诗人那颗被愤怒烧焦的心灵。诗的结尾这样写道:“我就想到离我而去的父母/他们给了我多少幸福/而我今生已无法报答”,主题一下子得到了升华。试想,如果没有这后面的“点睛”之句,那就变成单纯的事件记录了。

  爱是方华倾情歌唱的主题。除了诗集第五小辑“我爱美人兮”荟萃了25首爱情诗之外,在其他小辑如“调侃的诗行”里也散见若干。这些爱情诗里,时见精彩的警句,“一个王者不能保护他的爱情/是一个王者的悲哀/一个民族仇恨一个王者的爱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我爱玉环》);“不敢爱/算什么血性男儿/没有爱/世上白走”(《我爱圆圆》);“梦里梦外/你都是我的女王/我是你身边/那永远失去记忆的奴仆”(《梦里梦外》)等等。值得称道的是一首名叫《真爱》的佳作。这首24行的短诗一反传统观念中爱情的温文尔雅,浪漫温馨,把爱情比喻为一场旷日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战争,这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观念。一首诗的成功往往就在于它有作者新鲜的、独特的发现和体验,此诗即是一个例证。爱情离不开性爱。方华的诗歌胆大妄为地涉足了性爱,如《夏趣》、《桃子的诱惑与担心》、《写一写乳房》、《一朵花向我打开她粉嫩的肉体》等。很显然,生于60后的方华受到了70后和80后以及2000年兴起的网络诗歌热的影响。其实,在诗歌中表现性爱并不是故意吸人眼球,问题是要把握好度,就是说要处理“干净”,尽量不要使用“淫秽”之词,这方面也有典范之作,如台湾余光中的《双人床》,70后的诗人谯达摩的《穿睡衣的高原》,韦白的《瞬间》。

  方华的诗歌瑕瑜互见,一些诗太过理念化,诗意不足,如《颠覆》、《闭嘴》、《俗人》、《遥控器下的未来》;一些诗因没有经过沉淀与过滤,显得有失风雅,如《语言垃圾》、《我操》、《阿嚏》、《趣象阴天》等。在编辑这部诗集时,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少数诗作竟一字不差地重复出现在集子里;还有,校对上把关不严,错别字的频率也有些高。作为方华的诗友,我在这里衷心地寄语他:写得少些,写得精些,因为“写诗是刹那间的严肃行动”(聂鲁达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