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彩霞飞扬
彩霞飞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
  • 关注人气:1,2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座漂洋过海的老房子——荫馀堂

(2016-07-12 21:44:48)
标签:

黄山

古建筑

荫馀堂

分享

分类: 中美文化

http://s6/mw690/001n0ff1zy733eoZqdfb5&690
 

在我的祖国美丽黄山的山水田园间,有许许多多的老房子。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列为世界遗产地——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的古民居。当然,黄山还有一座老房子也很出名,它因为万里奔波,漂洋过海,落户美国,也因为它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它叫荫馀堂

 

 http://s10/mw690/001n0ff1zy73cy86GpP79&690


荫馀堂原本坐落在黄山市休宁县乡村的一所古民居,1997年,由于一个文化交流计划,决定将它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原原本本地搬到美国。当年11月底“荫馀堂”已拆散装船,1998年2月全部运抵美国波士顿港口。在随后的五年筹备期间,中美两国的相关专家和来自中国的古董建筑技师和专业木匠,对“荫馀堂”各个部件进行测量登记,将损坏腐烂的木质部件按照原样重新打造。此外,对“荫馀堂”内外的所有相关物品,都经过美国标准的相关保存处理程序,进行登记和技术处理。同时,相关专家还对“荫馀堂”各部位结构进行技术研究,了解古建筑的工艺和设计传统及规范。这些研究工作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学术界对中国徽州文化和古建筑的了解。

 

在拆卸荫馀堂时,主要木石结构部件都进行了编号,记录原有的组装方式;数量庞大的结构部件和房内丰富的家具、农具、装饰材料及相关物品使整个搬运过程共动用了近四十个国际标准货柜,这实在是一项浩繁的工程!

 

据说当初为“荫余堂”选择一个合适的家还费了一番脑筋。在美国,塞勒姆可以称得上是最古老的http://s9/mw690/001n0ff1zy73cxQuSrm28&690城市,而说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是最古老的博物馆也名副其实。当荫馀堂选择了塞勒姆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后,应该说埃塞克斯博物馆对荫馀堂的善待是空前的,为安置荫馀堂,博物馆为此专门拓宽了马路,以便运输车辆畅通无阻;把门侧的小街诸死,以便将荫余展厅与主楼相连;拆迁了一大片居民区,以便给“荫馀堂”让出更多的空地,更好地显示它周身的魅力。

 

早在1785年,塞勒姆就开始与中国进行远洋贸易,与中国的文化交往更是源远流长。在这座城市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无处不渗透着这个年轻国度的文化韵味。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古老的“荫馀堂”便选择了同样古老的塞勒姆。从2003年6月荫余堂展览在美国拉开了序幕的时候,一时盛况空前,“抢占了整个塞勒姆风景的视点”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塞勒姆市市长和美国十几个博物馆的馆长以及中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驻美大使、文化参赞纷纷亲临现场或发送贺电。

 

http://www.chinatoday.com.cn/china/z200312/images/0312/544.jpg
   每天都有许多游客到此参观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和夫人及领事馆文化官员一行六人也赶来参加这一盛典。张宏喜总领事说“把中国南方同胞居住的一座房子搬到美国来,我确实感到非常激动,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一定是对中国文化,对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民俗非常喜欢非常有感情。因为拆迁一座房子比盖一座新房子要费很多力气,千里迢迢运到这里来再重新组装真是历尽千辛万苦,由此可见,这里的人民对我们中国非常友好……。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这里参观,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通过这样一种渠道,定能够增加中美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增进我们的友谊……”

 

现居住在上海的黄振鑫老人已是80多岁高龄,他是荫馀堂第34代后人,他在热情洋溢的贺信中说:荫馀堂为中美文化编导了精彩的一页。同时,这一项目也使黄家后人得以以这种独一无二的形式,保存了祖居。荫馀堂”的后人们不会忘记你们,安徽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经过7年多的策划、施工,斥资1.25亿美元,由荫馀堂拆下的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被装进40个国际标准货柜,漂洋过海运至美国。在中美建筑师的精心合作下,荫馀堂在异国大地上“光辉重现”。

 

 http://s8/mw690/001n0ff1zy73cxTg9Lhe7&690

 

2003年6月21日,“荫馀堂”连同扩建后的博物馆一起正式对公众开放,美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旅居美国的华人也都奔走相告,相约一起去亲眼目睹“荫馀堂”的风貌。上午10点,在博物馆大门前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据估计,仅这一天前来博物馆参观的就有10000多人。其中有700多人参观了“荫馀堂”(每拨规定只能进入20人)。直到下午5点,已经是闭馆时间了,“荫馀堂”门口还排着长长的队。

 

对待自己身边的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像美国学一学,不仅仅是保护,还有“尊重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