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南津关古镇,在古代这是一个黄/金渡口,守住这条渡口,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面对古镇,现在还能“发思古之幽情”的仁兄,心性必清,才品必醇。
在资本时代,即使是《文化苦旅》也没销路了。
文化的核心“公平、正义、和谐、人性”,被古镇“格式化”了。
古镇人不多,颇有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萧条,投资方急切盼望的“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投资收益,没有出现。
国内有太多的景区三雷同:
多看高颜值的好山好水,心情好,百病就能延后推迟一段时间,多赚一日也是赚。
有点人生经验的老人,都知道三句话:
少年太顺不经摔,中年太闲武功废,晚年霉运苦哈哈。
有民间学者说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人过三十,在三件事上还不开窍,悟性不是一般的差。
低谷时要做“孙子”,
平稳时要做“楔子”,
顺利时要做“蛋子”。
小地方河水浅,人才象大鱼,不到大江大河,长不大的。
在小县城生活,正象杜甫曾在这里生活过三年的感受,来了就不想走。
古城的格局大同小异,主要有“三玩”:
一是“吃喝玩乐”;二是“调节心态”;三是“秋后蚂蚱”。
阆中古城与成都城市,文化氛围简直是两个世界。
全国古城古镇古乡古村,转化为“商业步行街”。
在阆中古城,已经感受不到古城“包浆”的韵味。
密宗修行的法门很多,其中见识过一个密宗题材的牙雕:男女“打架”,顿悟成佛。
保宁醋泡脚,如果悟性高,说不定也能“泡脚顿悟”。
少年“苦修”,老来“富修”。
修比不修要好。
佛家内斗很厉害,都想争两个权:
一是领导权;二是解释权。
儒道两家在佛家眼里,本来就是“外道”。
草根倾向“道家文化”,对佛“只磕头,不问道”。
有诗家感慨:一入商家深如海,唯认客户是朋友。
有经商经历的人,情商会有较大的提升,思想会脱胎换骨。
自古道:莫欺青壮穷;最苦老来穷。
青壮玩腔调,老来活通透。
在南津关古镇蹓跶,深感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