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旅游:把陶朱公“拽”回芒市“喝茶”
标签:
历史旅游 |
分类: 生活旅游 |

人生七十是个坎,越老,世俗象避鬼似的,躲你躲得远远的,干脆“拽”个历史人物陶朱公,陪你历史旅游,喝茶聊天,毕竟文化休闲,让人充实一些。
在春秋战国时代,云南始终在战国如狼似虎的七雄视线之外,即使在那个时代的游侠脚印遍布华夏的大地,也从未听说过“古滇国”的存在,难怪商圣陶朱公不知道“古滇国”,否则凭借其道家大咖级的“通天之智”,不仅可能一眼看中云南作为自己的隐居之所,更可能选择芒市,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的归宗之地。
这个推断,是有历史依据的。
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国受到秦国大举进攻,楚将唐昧战死,楚国灭亡在即。楚将庄蹻受命西进,取道云贵,北入蜀境,包抄秦军,切断其后路,以实现夹击秦军之目的。
庄蹻占领且兰(今贵州福泉)、夜郎后,并未停留,
而是继续往西南攻下滇国,占领并控制了几乎整个云南。
适逢秦国出兵攻陷巴(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及黔中一带,庄蹻回楚的归路被切断,不得不留在“滇国”。
庄蹻入乡随俗,干脆当上了古滇国国王。
庄蹻静下心来后,这才发现整个云南地区,气候好、雨水足、民风淳、粮草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再加上整个云南地区的温泉资源星罗棋布,山珍奇草闻所未闻,野象、犀牛等稀缺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哪像楚国冬天冷得“抽筋”,夏天热得“扒皮”。
从现今的云南省地形图可以看出,云南省很像一只“下山龟”,极善于“蛰伏”。春秋战国时代后期的整个古滇国,低调到处在所有强国的视线之外。
庄蹻治下的“古滇国”老百姓,享受了五百多年的没有任何外敌入侵的平静祥和的生活,直到西汉初期,才逐渐“被”归附了汉王朝。
由此可见,云南归附汉民族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末期,庄蹻当上滇国国王之后,有民间学者称当地人为“滇蛮”,开始接受汉民族文化的教化。
很显然,范蠡比庄蹻早出生160年左右。
在范蠡160年之后的庄蹻,当上“古滇国”的国王之后,才知道云南这块土地,真棒。
从春秋到战国晚期,在这160年里,人们可能只听说有个蛮荒千里、野象横行的“古滇国”,却没有一位旅行家去过那里,难怪云南不在范蠡的视线之内。
整个云南省除了丽江等北部地区外,以昆明为圆心的大部分地区叫“春城”,而芒市则是云南省的“春之明珠、城之花王”。
这样评价芒市气候,是不是有点“情绪化”呢?
前年冬天,我在距离芒市约30多公里的龙陵,逛黄龙玉市场时,感觉有点偏冷,当坐车进入芒市区域时,明显感觉“春风拂面、和熙暖照”,非常“凉爽”,没有一丝寒意。
缩脖子叫“寒意”,敞胸怀叫“凉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特征。
同样在冬天季节,昆明、大理、腾冲等地的“春味”,属于“料峭的初春”,西双版纳属于“偏热的初夏”,瑞丽属于“晚春”,唯独芒市属于“仲春”, 从气候来说,芒市在整个云南地区,气候属于极小范围的“正宗的春城”,老人生活的天堂。
难怪有昆明老两口,也在我所居住的小区买房,理由是:昆明的冬天太冷了。
范蠡作为道家文化“文韬武略”成功的践行者,比庄蹻早出生160年,如果范蠡知道有个“古滇国”这么宁静安详,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甚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典型的道家理想之国,必携西施,到“芒市”养老归宗。当然春秋战国时代的“南滇国”,2500年之后才叫“芒市”。
范蠡活着时候的云南,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民族叫傣族,历史虽然悠久,据说其“刀耕火种”原始文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商业文明的历史进程极为缓慢,但历史记载,当年在芒市、腾冲一带,已经有傣族人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这类千年不变的农耕文明,恰恰是道家文化所倡导的“保护地球生态,延缓文明进程”的思想精髓。
西方工业文明打破了地球村的生态平衡,一方面西方枪炮,把我们的大刀长茅打得屁滚尿流,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农业科技,对地球土地竭泽而渔,逼得我们奋起直追,文明进化的同时,土地板结,河流浑浊,空气污染,动物灭绝,正如有学者忧虑地指出: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刀,文明进化也是一种对地球的“过度掠夺”,极大地透支了地球的有限资源。
垂暮之年的道家范蠡,在谁也不认识谁的陌生而低调的芒市养老,再无被名声所累的牵绊。芒市作为云南地区的“春之明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对年轻人来说,没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经历,未必有利于身心的磨砺,对苟延残喘的老人来说,则是养老归宗的上选之地。
当年“南滇国”——当今的芒市,曾经蛮荒林森,但凭借陶朱公的“综合资源排列组合”能力,在芒市、腾冲一线,开辟几处乡镇式清凉养老之地,对“布衣财神、才智通天”的范蠡来说,真的小菜一碟。
陶朱公的“布衣财神”,才是民间财神,赵公明之类的财神,头戴官帽,属于“官家财神”。
草民给布衣财神磕头,是有道理的。
早在2500多年前,陶朱公就写过《养鱼经》,手把手教当地老百姓,通过有技术含量的“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织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走向脱贫致富之路。陶朱公可谓中国历史上早期“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有民间学者认为,范蠡前半生耗费20年宝贵的生命时光,为越王“卧薪尝胆”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后,却差点步文种的后尘,被砍了脑壳;后半生18年,成为地方首富后的陶朱公,不仅把自己的财富三聚三散,帮助穷人,还帮当地老百姓提升商业头脑,丰富市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可谓功德无量。
垂暮之年的范蠡,如果知道云南有芒市这个地方,很可能隐居于此,终老天年,这符合道家的三大清净无为的理念:
一是乱世下山,盛世闭关;
二是闲时名医,静时神仙;
三是水为善下,心证道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