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无差错症放手与独立杂谈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此文已发表于《家庭教育》杂志2015年1期
不当“无差错症”的父母
文/蓝根莲
在豆豆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次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后,都会在在作业后面注明,家长必须给孩子读题,并检查孩子的作业,也就是要求家长必须陪读。因为豆豆刚上一年级,所以我也就不折不扣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却犯了一个错误,每次看见豆豆做错题目时,会及时地给她指出来,几天之后,豆豆开始抗议。
“妈妈,我想和你说个事。”放学回家开始准备做作业的豆豆对我说。
“什么事,你说吧。”
“妈妈,你去上网吧。”豆豆提议。
“啊!你让我去上网,我还要给你读题目呢,我怎么能够去上网呢。”豆豆的提议让我很意外。
“没关系的,妈妈,我自己可以读题目,这些字我都认识,不需要你读题目。”
“那也不行,妈妈不想上网,妈妈在这里陪你做作业。”我并没有读懂豆豆想让我去上网的真实意图。
“妈妈,我不需要你陪我,我自己可以做,你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吧。”豆豆仍然拒绝我的陪伴。
“为什么你不想让妈妈在这里陪你做作业呢,老师不是要求家长必须要陪着孩子做作业的吗?”我不解为何当很多孩子希望父母陪伴自己做作业时,而豆豆却一再赶我走,看来是孩子真的长大了。
“因为你看着我做作业时,总是说我做得不好。”豆豆说出她不想我陪的真实原因。
“我说你做得不好了吗?”对此我自己还真的没有意识到。
“是啊,每次我一做错,你就说这里错了,怎么又错了,被你一说,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做了,所以,妈妈你还是去上网吧,我自己可以读题,等我做好了,再给你看。”
“哦,那好吧。”我无奈地点头同意,也许我真的如豆豆所说,每次一看见她有做错的题目就给她指出来,这反而让她无心集中精神做作业。
自从豆豆给我提了建议之后,我就没有再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陪读,我只告诉豆豆,如果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来找我。每次豆豆做完作业,她就会拿给我看,如果作业中有错误,我会给她讲解。虽然刚开始,我在内心还是有些担心,毕竟孩子才刚上一年级,她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吗?可一段时间后,我发觉豆豆的作业反而做得更好了,错误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不需要时刻担心自己是不是又做错了,反而能够集中精神去做题。
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像鹰一样时刻紧盯着孩子呢,还是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时刻紧盯着孩子,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错误,不错过任何一个问题;而放手,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的错误放行,可对孩子来说,却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因为他可以更多地去关注自己。
实际上,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与成长同行,有发展就有错误,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会忽略这一点,反而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出错,所以面对孩子的错,我们会马上一遍遍地给孩子纠错并指责。也许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都是那么地爱孩子,可在孩子眼里,他所能够感受的却是另一回事。
面对父母不厌其烦地指责、纠错,孩子能够感受到的不是你对他的爱,而是无形的压力,是精神的紧张,因而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孩子做作业时,你不停地在旁边为他指出错误,原本你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你的指导下做得更好、更快,可实际上,你却发现孩子变得呆呆的,有些不知所措地坐在那里,明显可以感觉他们的思维不在状态。而且你越是要求孩子要细心,不出错,他反而错得越多。其实孩子的思维之所以不在状态,是因为他太紧张了,以至于没办法再思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们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它与注意力及思维的集中和维持、短期记忆和智力运作有关,如果压力过大,造成情绪波动,深层边缘系统过度活跃,前额叶皮质的活动就会受到限制,活性下降,致使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运作迟钝,短期记忆发生障碍。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心理压力水平与人们的活动效果之间呈倒“U”字形曲线关系,即压力过大或者压力过小都不利于学习,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过分地强调不出错,反而会造成孩子错得更多,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这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无差错症”,即父母老师总是孩子不要出错,孩子最终形成不敢犯错的心理。
那么,面对着孩子的成长,应该怎么做才是合适的呢。
1、用平常心对待孩子的成长,接受孩子爱犯错这一事实。如果我们能够用平常心去看待孩子的成长,那么面对孩子的错,多少心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之所以总是看不惯孩子屡屡犯错,就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期望太多,希望孩子做得够完美。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在错误中前行,甚至可以说,只有不断地犯错,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而且,很多错误,对于孩子来说,都只是暂时的,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之前让我们担忧的错误都已经不见了。
2、尽量做到用正面情绪引导,不指责,不责罚。苏霍姆林斯基在《相信孩子》一书中曾经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有多严重,如果他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对于孩子来说,我相信90%的错都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正常反应,就比如粗心,在刚上小学的大多数孩子身上都存在,这并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发展有关。再比如,同样的事情一错再错,也不完全是孩子不用心,而是孩子还小,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还不知道这个问题自己已经错过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所以想让孩子少犯同样的错误,关键还在于教会孩子学会归纳、总结。
因而,面对犯错的孩子,单纯地指责并不能真正起到好的效果,而是应该用正面的情绪,积极地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父母因为孩子一点点小错就训斥他们,就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让他们的内心处于紧张状态,变得不相信自己。父母要学会强调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者关注孩子行为的积极方面,为孩子提供实际解决问题的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批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孩子的内心有安全感,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他才能真正用心去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