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用心感受杂谈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育儿,用心比用脑更有用
文/蓝根莲
自从孩子出生后,为了能够成为一个称职的妈妈,我不仅阅读了大量家教和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方法,每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虽然在当时可能会因为内心的焦虑、急噪,而对孩子作出一些错误的行为,可在事后,我都会去反思自己为什么会作出这样错误的行为,这样做到底有哪些不足,如果换一种方法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等等。
在一次次的问题和反思中,我不断地在进步,心也开始慢慢沉静下来,在与孩子的一次次交锋中,我开始意识到,陪伴孩子成长,用心比用脑更有用。因为用心意味着我们能够回归自己内在的真实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孩子,意味着我们与孩子是站在同一战线,直接感受孩子的感受;而用脑更多的是用理智去面对孩子,我们只是用“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这种理智去要求孩子要怎么做,至于孩子的内心所想并非我们重点想要考虑的,或者说因为我们是用脑在面对孩子,所以我们无法感受孩子的内心情感,虽然我们很多家长也很认真地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可因为家长总是用理智去对待孩子,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孩子,所以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到达孩子的内心,因此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更多地是站在理智层面去考虑应该怎么做,为什么孩子不能这样做,却无法深入了解孩子内心怎么想,无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最终导致孩子的感性与我们家长理智的冲突。
可能有的家长会疑惑,养育孩子需要的是智慧,如果我们不用脑怎么能行呢,又怎么能够教好自己的孩子呢?
其实,陪伴孩子成长,用心与用脑并不冲突,只是,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能够用心而不是用脑去对待的话,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起自己的孩子时,都是一脸的惆怅,为无法走近自己孩子的生活。可是,为什么作为孩子的父母,理应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却无法走入孩子的内心呢,不但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还经常因为各种理念的不同而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面对孩子时,我们习惯于用脑去指导他们应该怎么做,而没有做到用心去感受他们。
经常在接送孩子时,会听到很多家长谈论孩子做作业的问题,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放学回家总是要先玩一会才能开始做作业。面对孩子做作业这个问题,我相信当孩子走近学校后,几乎每个老师都曾经要求过,孩子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作业,然后再去玩。而我们的家长们一般也都是不折不扣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这其中必定就有一些孩子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就在作业问题上和家长产生一些摩擦。面对“孩子放学后不愿意马上做作业,而是想要玩一玩”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是站在理智的角度,是用脑去对待这件事,那么亲子冲突是必然的,而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对待孩子,那么带来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面对孩子先做作业还是先玩一玩这件事,如果从理智的角度考虑,我们都觉得老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孩子上学后必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放学先做作业这个习惯,所以我们就不会去考虑孩子在放学后的内在心理状态。而如果我们是用心去对待,那么我们就会考虑到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了一天,他的身体和心理都已经很累了,放学后回到温暖的家,他想要先休息一会,玩一玩,放松一下,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就如我们下班回家,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也都希望能够休息一会再去做家务一样,所以我们也就会同意孩子先放松一下的想法。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让孩子放松,那么他就不能完成作业。虽然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责任其实都很明确,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感受他们,满足他们内心小小的欲望。很多时候,孩子的拖拉、不愿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因为内在的感受没有得到满足。
再比如,关于孩子调皮、玩性重的问题。如果我们是用理智去对待孩子,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去理解,为什么其他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孩子却无法做到。或者说,即便我们能够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但是面对着孩子的调皮,我们却无法去感受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调皮并不是他自己所能控制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也想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可是因为自身特质(每个人的内在基因不同),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在他们的体内有一股带动他们向前冲的潜力,很多时候他们是不由自主地去做一些不讨巧的事情。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脑去看待这些调皮的孩子,那么面对他们犯事时,我们更多地会去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而如果我们能够用心去感受他们的话,我们就能够给予这些调皮孩子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还有,面对上课是否积极举手的问题,如果我们站在理智的角度,我们都知道学生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不但可以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认真听课,那么我们就会一遍遍地对孩子说,上课时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而对于孩子上课举手不积极,有时还会批评几句,最终不但没有解决孩子举手发言的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厌烦。如果我们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孩子是否积极举手发言的问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因而面对同样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了,我们又何必强求孩子上课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呢。
既然用心比用脑更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用心去对待孩子呢?我最喜欢用的方法是重回童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一般都会先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自己会怎么做,或者想一想,自己在孩子这个年龄时,正在做什么。虽然时代不同,但同样的一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还是有很多相似性。虽然我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精准理解孩子,但是每次当我重回童年后,我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自然的也就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了,对孩子的指责也就少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和谐了。
女儿博客 兰之心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