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家庭教育害怕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孩子的害怕,你了解多少?
文/蓝根莲
从家到女儿的幼儿园要经过一个10米长的涵洞,涵洞上面是两条铁路。傍晚,从幼儿园接了女儿回家的路上,在经过涵洞时,人比较多,这个时候对面正好骑过来一辆电动车,于是我就叫女儿靠边站,没想到女儿不但没听我的话,反而向前跑,为了安全,我只好抓住她的肩膀,没想到她却用力挣脱,并且开始哭了起来。看着女儿的样子,我也有点生气,怎么这么不听妈妈的话呢?在那狭窄的涵洞里,万一不小心被车撞了怎么办?
出了涵洞口,我就非常严肃的问女儿:“为什么刚才妈妈叫你站住,你还往前跑?”女儿不但没有感觉到自己的过错,反而理直气壮的反驳我:“如果火车来了,怎么办?”“火车来了,妈妈不是在身旁吗?”“那你又不抱我?”“谁说我不抱你了,火车来了,我肯定会抱你的。”“可是,等火车来了时,你还要先把雨伞放好才能抱我,这不就已经晚了吗?”
听着女儿的反驳,我竟然无言以对。虽然我一直都知道,女儿对声音有特殊的敏感性,她害怕过涵洞,特别是害怕自己正在过涵洞时,上面有火车开过,以前每次过涵洞,她都要我抱她,近段时间,因为我想锻炼她,所以总是让她自己走,每次她都是拉着我的手跑过去的,今天因为人多,不好跑。但是当我叫她站住时,她并不想停下脚步,她担心万一火车在这个时候开过来怎么办?在她的心里,火车开过的声音远比对面驶来的电动车危险的多,而且对她来说,并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万一会发生的事情。因为害怕,所以她想赶快穿出涵洞,因为害怕,所以她才不想听我的话,而我却没有及时考虑到这些。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不懂,不了解孩子内心真正害怕的事物,因而在面对着孩子表现出来的不合平常的行为时会给予不恰当的指导,比如,有的的孩子可能和女儿一样,对声音非常敏感,从而害怕一切巨大或者尖锐的声响,而大人却没有很好的注意到这一点;有的孩子很怕狗,可大人却因为不了解,反而疑惑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狗会让他哭泣,从而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胆小;有的孩子可能害怕坐电梯,而父母因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并且想要锻炼孩子,从而强迫孩子坐电梯;有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显得有些怯生,可父母却强迫孩子要表现得有礼貌;有的孩子可能怕黑,可父母却想着孩子应该学习长大,而无视孩子心中的害怕;等等。
其实,对某些情景、某些事物、某些特殊对象的害怕恐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孩子害怕的物体不同而已。做为父母,了解孩子的害怕心理,以及孩子具体害怕的事物,对于帮助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孩子0-6月时,其听觉处在一个敏感发育期,此时过于巨大的或者尖锐的声音会让孩子产生害怕恐惧的情绪,从而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所以在这个阶段,一定不能让孩子经历过强的噪声。7-12个月的孩子主要害怕陌生人,因为此阶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区分出自己和别人,所以当他觉得不是认识的人在身边,靠近他或试图逗逗他时,他就会害怕得哭起来。1-2岁的孩子开始产生与养育者的分离恐惧,此阶段的孩子因为已经习惯于和养育者一起,当养育者离开时,他会以为再也见不到了而哭泣,此阶段的孩子对养育者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因而为了今后的更好分离,在此阶段就应该在理解孩子害怕的基础上尝试逐步分离。2-5岁,孩子对噪声、陌生人之类的害怕会降低,与此同时,对想象中的怪物或者灵异的东西、黑暗、动物以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比如过马路、火、开水等其它具有潜在危险的情境的害怕增加了,这主要是随着孩子认识能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害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害怕的东西千奇百怪,有时即便是一片树叶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害怕,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他对周围环境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因为孩子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因而他无法很好的区分现实和想象。因此,当孩子表现出害怕的情绪时,做为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害怕的真实想法,不能简单的以我们的判断来判断,更不能嘲笑孩子是胆小鬼,而是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环境,从而在实践中帮助孩子走出害怕的情绪状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