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唠叨的妈妈
(2009-06-05 10:23:05)
标签:
学做爸妈唠叨早教育儿日记育儿 |
分类: 育儿笔记 |
不做唠叨的妈妈
文/蓝根莲
经常当我要求女儿做事情时,总会不自觉的多说几遍,或者当女儿做错了事情,我也会情不自禁的说上几遍,每每这时,女儿就会抗议:“不说了好不好,我知道了。”
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妈妈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总喜欢一遍遍的数落孩子,或者一遍遍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其实对孩子的错,只说一遍就足够了,而对孩子的要求,也只需要说一遍就可以了,说多了,反而是物及必反,这就是家庭教育中所说的“超限效应”。
可是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经常忘记一个道理,那就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原本内疚不安的心变成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反抗心理和行为;同样的要求,同样的语言,只会时孩子变得更皮皮塌塌。
其实,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孩子对要求的反应,以及在犯错之后的心情。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就能够更加的理性,能够与孩子更容易的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接受事物的效率。
我想,作为妈妈,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据调查表明,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妈妈的唠叨。
我也相信,作为妈妈,之所以唠叨,无非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总是不放心,总以为只有多说几遍孩子才会听进去。二是急于求成,总希望自己话刚说完,孩子就做出了反应,可实际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对语言的接收必须有个消化的过程。三是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也不愿意耐心听取孩子的声音,只是一味的想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还美名其约为“爱”,结果是适得其反。
因此,当我们在对待孩子过错时,应坚持批评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实际效果。对孩子的过错,应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便要再次批评,也得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切忌简单的重复,这样才会避免孩子产生消极的表现,同时也会降低孩子厌烦和反抗的心理。而当我们需要孩子做事情时,也应该坚持一件事只说一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孩子倾听的效率,提高孩子做事的信心,以及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不做唠叨的妈妈,就是要求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孩子的成长;不做唠叨的妈妈,就是要求我们必须相信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能力;不做唠叨的妈妈,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待孩子的错误时,能够就事论事,不夸大,不迁移,也不根据孩子的现状妄加孩子的将来;不做唠叨的妈妈,就是要求我们能够真正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
因此,我真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妈妈都不是唠叨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