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曹操墓
(2010-04-27 17:23:34)
标签:
杂谈 |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社稷皆如汉制,国都邺城。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曹操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壮士暮年,考虑到自己时日不多,曹操开始着手准备后事,计划兴建自己的陵墓。曹操的祖坟在亳州,长期“战斗”在许昌、洛阳,死后要葬在什么地方呢?
曹操的一生,与洛阳、许昌、邺城三个地方有着紧密的联系,洛阳是东汉的帝都,许昌是汉献帝的都城,邺城是曹操的封地。邺城是曹操最主要的政治舞台,曹操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主要集中在邺城这个地方。另外, “墓以葬形,庙以安神”,曹操家族的宗庙,就修建在邺城附近,所以曹操的墓址就选择建在这里。
关于自己的墓地,曹操其实是早有安排的。曹操在殡葬之前曾进行过占卜,“卜葬既从,大隧既通”。临终时留下遗令:《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在西门豹祠西原上,安阳县西高穴村的地势和地理环境符合墓葬选址的基本标准,且土地贫瘠,所以就把自己的墓穴定在了这里。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在今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村一处临公路的高地上,祠堂早已不存,只留下三四通古碑,其中两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而另两通则为民国和清朝道光年间的。其中道光二十七年修建的《重修邺二大夫祠记碑》碑文记载:西门豹祠建于北齐天保中,自明弘治年始春秋祭,道光九年祠堂被地震震塌。
公元218年曹操开始兴建陵墓,颁布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大概是曹操预感寿命将尽时才颁布的。果然,两年后一代英雄溘然长辞。临死前又颁布《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还进一步交代家人:“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
公元220年农历正月66岁的曹操病逝于洛阳,二月丁卯,灵柩运回邺城下葬,按照汉代丧葬礼仪,葬在了已经准备好的高陵。由于曹操特殊的身份,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既有主持人,又有护灵者,汉代的附属国和与汉庭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派来使者参加吊唁,出席葬礼,老百姓也有不少人为其送葬,殡殓时,采用了高搭灵棚、卤薄齐整的礼仪;出殡时更是在上饰羽葆的辒辌车(丧车)前,排列有送葬的节、挽歌、鼓吹、幢、麾、曲盖、介士(手执武器仪仗的武士)等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
10年后,公元230年,年龄约50岁卞皇后去世,和曹操一同安葬在“西门豹祠西原上”的高陵。
曹操主张薄葬,一是为了节约国家开支,安定军民之心,免遭怨恨,为自己留下个好名声;二是为后代及其他大臣树立一个榜样;第三也免得叫那些盗墓者大发横财;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丧葬从简,可不惊师动众,各地驻军仍能坚守岗位,严防吴、蜀两国趁机入侵。所以留下“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
曹丕遵照曹操的遗令,安排曹操的葬礼。墓葬虽规模宏大,但墓内装饰简单,不饰壁画,尽显朴实。随葬的物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有兵器、石枕等,还有一些曹操日常佩戴之物。他所使用的礼器如圭、璧均只能以石质圭、璧代替了。因此在曹操死后在短时间内(220年正月庚子至二月丁卯之间)专门为葬礼设计和打造了一批石牌,也作为随葬品放在了墓葬中。由于时间仓促,石牌不够精致。不是一位书写者刻铭,少数铭文字体潦草,刻画浅显且波磔不够规范,有匆匆草写之嫌,如“白缣画卤薄於(遊?)观食厨各一具”等。墓葬中还放了石圭,像民间说的上朝用的“呼板”,还有一些随葬品说是金玉,实际是用泥或蜡制成的冥器,像现在的纸人纸马似的。
他的印章不是金的,就是玉的,所以没有放进曹操的墓里,后来曹操追封曹操为武皇帝的时候给曹操制了一枚金印,放在了另一个石龛里。
曹操生前的级别虽然是王侯,却可以参照皇帝级待遇。但观其一生,曹操是一个相当务实的人,不事铺张浪费,反对奢华虚荣,不过又不能说他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曹操的遗嘱中还有一条:“分香卖履”,真实地体现出曹操的儿女情长与旷达襟怀。“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因为在曹操死后,他的儿子和公卿大臣并不会严格地按照其《终令》和《遗令》来办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像他的一些服饰上玉质装饰品并没有完全去掉,伴随着曹操的遗体一同葬在了高陵。墓地完全按照皇帝的规制进行了设计,建筑有祭殿、车库和马厩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曹操死后确实葬在了“高陵”,也就是西陵,这一点《三国志》有明确记载。而根据《三国志•魏书•贾逵传》和《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等传记记载,所谓的“高陵”就在邺地。
设计者对于墓道的安全措施考虑得非常周密,墓道全部用夯土层层夯筑,被全部塞满。墓门为一厚重石门,室门外砌了3道砖墙,总厚度达到1.2米。墓门非常坚固。以防外人入侵打扰墓主人。安葬他的人是他的儿子曹丕,曹丕深知没有不被盗挖的陵墓,深葬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不封不树,使易朝换代后人们不知其处。为了防止被后人发现对之进行盗掘,曹丕在登基不久就下令,拆除西陵内的所有地面建筑,使车马还厩,衣服还库。
一千七百多年后,渔阳村龙振山曾经收集到大如馒头的镏金青铜“帽钉”,这些“帽钉”具有象征意义、只能是帝王用的,还有长与下宽足有50多厘米大如簸箕的瓦片。无论门钉还是大瓦,可能都是曹丕黄初三年《毁高陵祭殿诏》毁坏曹操墓地表建筑后的散落在民间的遗物。
曹操去世125年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鲁潜去世,就葬在了魏武帝陵的附近,其墓志志文明确记载了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方位与距离:“(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当时,魏武帝高陵的位置还很明确。
南朝齐代著名诗人谢脁(464-499年)在《同谢咨议铜雀台诗》中就曾写道“穗帷飘井干,樽酒若平生。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在《铜雀悲》中他又写道:“落日高城上,余光如穗帷。寂寂松林晚,安知琴瑟悲。”根据此诗,有人认为他应到过铜雀台,甚至到过西陵。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曹操葬在西陵这一问题上是没有怀疑的。
事实上直到唐代,曹操墓葬的位置还是清楚无疑的。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陵在县西三十里”,唐太宗李世民在远征高句丽时,曾路过邺城,亲自到曹操高陵进行过祭奠,并写下了《祭魏太祖文》,其中有“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管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继而三分”的语句,来评价曹操。
随着朝代的变迁,邺地失去了都城的地位,繁华不再,人们逐渐转移了注意力,曹操高陵和邺都一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逐渐被人们忘却。时间久远,因为曹操墓地表没有任何建筑,唐以后就找不到了。
一千七百多年来,曹操墓地被演绎成一个谜团,史上有太多传说,民间有“漳河水底”、“安徽亳州”、“河南许昌”、“河南安阳”等诸多版本。甚至有七十二疑冢之类颇具八卦色彩的猜测,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史上传说,曹操为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生前做了周密安排,出殡时准备72具棺木,出殡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在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他的寿陵要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临漳、磁县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显然不符合曹操所规定的形制。遗令虽不能帮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却解决了一件事: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
在宋代之前,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宋朝时,当时的统治者为强化皇权,宣扬忠君思想,一些文人就批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曹操的形象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让他变成了白脸奸臣。所以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操被记录成一个绝世的人才,而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成了阴险狡诈的权术家、大奸臣。
后来,金、元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对黄河以南虎视眈眈,这和曹操当年统一天下的构想是一致的。因为同样的政治诉求,统治者就开始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并将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误认为曹操墓。
其实鲁迅早就表达了这层意思:“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