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如何爱学生

(2009-12-14 19:40:53)
标签:

爱学生

方式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一位全身心爱着自己的学生的老师,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一位临终前最放心不下、念念不忘自己学生的老师,却不被学生认可,一个为了事业,为了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师的默默而去,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无动于衷。12月12日《教育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残酷的冷漠的故事。

一位深爱着学生的老师,一位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的老师,一位为学生默默无闻奉献着的老师,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体谅和认同?为什么好心没有好报,甚至还要遭到打击与报复?

我正在读一本《爱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无私付出换不来学生的感激?使学生缺少感恩的心,还是学生根本领会不到我们的爱,或者错误地理解了我们的爱心?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是我们为师的悲哀。当我们为此感慨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爱的付出、表达方式?

“一切为了学生”,我们通常这样说。为了学生,我们顾不上自己的家庭;为了学生,我们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了学生,我们透支自己的生命。但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为了学生的什么?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了学生考试时有个好分数。在自己可以选择理想学校的同时,也给老师带来荣誉、利益和面子。试想,如果考核教师不和考试成绩联系,我们是否还会那么无私?

“为了学生一切”,这句话我们常挂在嘴边。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延长学习时间,布置海量作业,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的身体?过高期望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我们是否关注过学生的心理?我们为学生付出的很多很多,但在我们付出的同时,是否和孩子进行过沟通和了解,是否倾听过孩子的心声与愿望?当我们的付出不为学生认可的时候,学生只有逆反心理和叛逆情绪。

“为了一切学生”,这样的口号不绝于耳。我们对孩子施加的教育都是围绕和服务于“应付考试”,我们在乎的也只是孩子应试的知识、技巧与能力。对于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似乎不够注意。衡量孩子的依据仍然是考试成绩,对于孩子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已经忽视。在一切以分数为中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学会感恩?

对于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根本不理解老师的好心与爱意。只管付出不求回报的老师也不会把情和爱充分的表示,心灵之间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会怀疑老师勤奋和付出的动机。甚至有的学生把老师称为老板,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为老板的利益,自己只是为老师打工的一名奴隶。恨铁不成钢的批评和教育被孩子认为是一种屈辱,产生了深深的怨愤。当这种感情缺乏必要的疏导,将在心头淤积,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将以“砸坏课桌、焚烧书籍”等方式宣泄,甚至出现学生伤害恩师的极端实例。

爱学生,就要真正为他们好,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今天,更要考虑孩子的长远。爱孩子,就让孩子知道老师爱自己。把爱体现在语言行动上,体现在教学细节上,让学生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付出爱;爱学生,就尊重学生的自由成长,不要一位由着自己的性子,一厢情愿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孩子,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教师只是为其提供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教师不要成为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而要成为和学生一起茁壮成长的大树,教师不要以爱孩子的名义,去为小树遮风挡雨,这正是他们成长的必需,教师,不要为小树设置固定的模式,这只会成为小树努力摆脱的桎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