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mizhi.net/uploadfile/kanwu/uploadfile/200905/20090516093150430.jpg
丁冬
围棋是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围棋在对弈过程中,始终充满围绕着大与小、死与活、攻与防、地与势、先与后、厚与薄、轻与重、弃与取、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矛盾斗争和辩证规律,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对弈者必须高瞻远瞩、全局在胸,斗智斗勇,善于运用科学思维,依靠精密的计算才能取得全局的胜利;所以有人称围棋是“数学的艺术,趣味的哲学,战斗的游戏,智慧的化身。”
道场十友
米脂县县的围棋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在全国掀起了两个真正的群众性体育运动:一个是女排夺冠后的排球热,另一个就是NEC中日围棋擂台赛带来的围棋热。特别是1985年,“擂台英雄”聂卫平连胜日本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三位“超一流”,举世震惊。中国由此造就了一代甚至两代棋迷。受此影响,当时米脂会下围棋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最高峰时恐怕有上百人吧,但之后随着全国的热潮降温,米脂乃至整个榆林市的围棋活动也冷却下来,到今天在米脂多年来能一直置身围棋圈子的人已经不多,其中有10位中坚号称“道场十友”,按年龄顺序依次是:郑云龙、高志光、高志峰、张健、史海泉、李亚军、韩俊忠、李海军、常振正、汪斌,正是这些围棋爱好者的坚守支撑着米脂围棋活动的生存,才使米脂的围棋水平在全市一直保持着三强鼎立的地位(其它的两强分别是榆阳区和神木县),也为促进榆林围棋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棋之路
一个人喜不喜欢棋类竞技先天个性方面的因素可能是决定性的。有的人会一见钟情并痴迷,有的人则会感觉索然无味。八十年代初学棋的条件与现在完全是天壤之别,别说没有互联网,那时情况是“三无”
:无老师、无棋具、无资料,可以想象学棋的艰辛,史海泉的学棋经历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个。1981年的一天,史海泉偶然得到一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围棋竞赛规则》,那是个64开大小的小册子,只有薄薄的十多页内容,定价才0.05元,但就是这样一本书却把他吸引住了,不厌其烦地反复阅读,但连围棋都没见过的他好多地方难以理解,甚至不知道第一颗棋子应该放在哪,又没处请教,只得凭自己的想象胡乱下。没有对手,就向身边的同学朋友“推销”。没有棋具,当地根本没有卖的,于是就到银行换了三元一分面值的硬币,共300个,把其中150个用墨汁染黑,再在白纸上画个棋盘,这就算有了棋具。后来到了83年,史
海泉托在西安上学的同学买了一副塑料子的围棋,这已经算是鸟枪换炮了,美滋滋的高兴了好长时间。相比现在用着价值百倍的棋具,热情却不及当年的百分之一,令人感慨万千。
由于起点太低,又全靠自己摸索,所以热情虽高,却进步缓慢,好长时间还不知道“金角银边草肚皮
”,不知道“丁四刀五葡萄六”,直到两年后买到一本围棋入门书籍,才算真正会下了围棋。
启先由三两人之间较量、鏖战,他们是史海泉、王建平以及从外埠野摊摊“偷棋”回来的郑云龙。
有先行者在前面探路,后面的人就幸运多了。在1984年至1988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史海泉和高志峰利用他们在学校工作的便利条件,在米中、一中、三中三所学校的中学生中开展围棋推广工作。期间参加学习的同学先后达五六十人,还有好几个女学生也来学习。史海泉、高志峰辗转奔波于几个中学之间进行围棋启蒙教育,形式多样、不遗余力,不但没有任何报酬,而且还自费给同学们买入门学习书籍,还自费买奖品举办了两届“三校围棋对抗赛”。
黄金时期
1987年,史海泉、高志峰与在长春进修学习期间学会围棋的高志光取得联系,几路“红军”胜利会师了,米脂围棋的整体实力大增,从此赛事增多,竞争也更加激烈,影响日渐扩大,迎来了延续10年的围棋黄金时期。为了更好的促进围棋活动的开展,围棋协会的成立已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拟章程、组人员、找相关部门领导……在大家的辛勤努力下,1990
年7月,米脂县围棋协会终于正式成立了。协会将广大围棋爱好者组织起来,给每位会员发了会员证书并负责考评会员的棋力,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会员档案。
万事开头难,协会成立之初困难重重。少人力大家可以多辛苦点,但购资料、置棋具、办比赛都需要钱,怎么办?为了筹集资金,一伙人骑着自行车,顶着酷暑去拉赞助,今天这家门进,明天那家门出,累是小事,最难的还是这些平时都是些爱面子的人,有时不免会遇到冷脸白眼。前后跑了几个月,筹到2千来块钱,虽然不多,总算有了一点最基本的活动经费。
来之不易的资金每一分钱恨不得都扮成2半来花。为了节约开支,高志光自告奋勇自己动手制作棋盘,他把三合板钉在木框上,然后拿油漆工用的泥子摸平表面,泥子干了后再用水砂纸打光,刷上黄广告色作底色,再一杠一杠打上棋盘格子,最后外面盖一层清漆,一块棋盘才算做好了,4块棋盘花了高志光一个月时间,现在想来真是不可思议。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做这些事的价值远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它包含了棋迷太多的感情在里面。
米脂县围棋协会的第一任负责人是史海泉、高志光,第二任负责人为汪斌、常振正。2000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运转。多年来,围棋协会在联络棋友、推广围棋、举办赛事、对外交流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米脂县的围棋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居全市前列。
赛事记略
多年来,米脂县域的举办了若干赛事,“春节友谊赛”(例赛)、“农行杯大奖赛”、“建行杯大奖赛”、“十强赛”、“段位赛”等三、四十届较为大型的比赛。先后获得冠军的有:史海泉、张健、高志峰、高志光、汪斌、常振正等。
1996年 6月
,首届陕蒙晋三省区围棋邀请赛在神木大柳塔举行,这是截至目前榆林市范围内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围棋赛事,来自榆林、鄂尔多斯、吕梁三地的近60名棋手参加了比赛,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分4个组进行小组赛,每组前2名进入8强,第二阶段由8强进行单淘汰。经过三天紧张激烈的角逐,米脂选手高志光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取了冠军奖杯,并因此而被陕西棋院授予业余4段。陕西省棋院李星院长带着11岁和9岁的2名弟子亲临赛场指导,赛余时间,两名小棋手和这些业余高手进行了多场表演赛。两小棋手训练有素,基本功扎实,下棋落子如飞,面对大人们的轮番挑战毫不畏惧,大展风采,大部分挑战者都被两个小孩砍落马下。比赛结束后,职业6段棋手李星给棋迷进行了多面打表演,选出10名棋手均被李星让3子与他同时展开了车轮大战,赛场气氛热情激烈,棋迷观众大开眼界。
据不完全统计,米脂棋手在历次市级比赛中获奖的个人名次的有:高志光冠军一次,亚军 2次;常振正亚军一次,第三名1
次;汪斌,第三四五名各一次;史海泉,第四名一次,第七名一次,高志峰,六名一次。
http://xmizhi.net/uploadfile/kanwu/uploadfile/200905/20090516093310321.jpg
乐在棋中
米脂的“道场十友”按目前棋力水平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集团:第一集团:高志光、常振正、汪斌;第二集团:高志峰、史海泉、郑云龙、张健;第三集团:韩俊忠、李海军、李亚军。下棋水平总会有高有低,但只要爱围棋,便有了棋友,有了某个棋友圈子,有了棋人“臭”味相投的氛围。下围棋这事是毫无功利可言,所以与现在主流的价值观相悖,这伙棋人在一起有时也不免感叹自己“误入棋途”影响了好多“正事”,那为什么还要沉湎棋中?的确,棋乐无穷是局外人难以体会的。因为喜欢围棋,和围棋在一起,得了快乐就忘了痛,也许事情就是这么简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棋人的真实写照。
由于围棋变化复杂,要求对局者必须静心思考,而且得失心不能太重,更不能拘泥—地得失、执着一念.故而下围棋能锻炼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围棋的确是一项反复把玩而不让人厌烦的游戏,且棋愈精则趣越浓。因而会围棋的人往往会将其作为一生的爱好,很少有人会中途放弃。围棋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即使不怎么下棋了,也会继续关注围棋。
围棋是完美的。围棋在中国古代称为“手谈”,弈棋的双方,以平淡的落子交流对棋道、对人生的理解。围棋的奥妙,在于它的简单和包容。小小纹枰,方寸之地,布局、征战、防守都在上面进行,有因伐而失,有因弃而获,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围棋是高雅的。有一句话在棋界传颂很广:下围棋的没有坏人。这话由来已久,经实践检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个很有名的比喻:人的思想有三种变形,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到英勇搏击的雄狮,再到天真游戏的儿童。哲学家的思考也许能对我们有所启迪,帮我们回归人性本真,领悟生命的终极意义。设想年老的时候,这些棋人沽来一壶老酒,听着一首老歌,摆上一局围棋,如此人生,夫复何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