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佗城】


标签:
河源赵佗佗城南越王古城 |
分类: 旅游记 |
佗城的最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拥有179个姓氏,早期赵佗带领军民戍边垦疆,繁衍生息,使佗城变成东江上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如今,佗城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华姓氏第一村”的殊荣,同时解开了史上“千年史谜”——两多千年前,秦朝50万南下大军的下落,他们就居住于佗城。在古城随便转转,到处都有建筑风格不同的各姓氏的宗祠,参观这些宗祠,可以看到其宗族的追求,很有意思。
游走在佗城,仿佛能听见古战场的厮杀声,“和辑百越”的生活及生产的场面。
【P1】重修的古城北门
【P4】赵佗的汲水井,建于秦代,赵佗后为南越王,故称“越王井”
【P5】赵佗的主要功绩
【P6】南越王庙
【P10】很有意思的《张氏儿女多豪迈》歌曲摆放在宗祠的走廊
【P11】刘氏宗祠有自己的图腾,喜书法
【P12】刘氏宗祠上循舜尧,中至汉高祖刘邦,下至,高扬文武兼备是精神
【P13】刘氏宗祠将西汉和东汉的历代皇帝画像供奉于大殿上
【P16】朱氏宗祠有着红色的历史。1926年龙川农学会。农民军总部设在此,领导农运开展革命斗争。因此建筑有纪念价值予以保护,禁止改建
【P18】179个姓氏,其宗祠不可能都看完,也就见祠而说罢了
【P19】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县民祈福的主要场所,也是龙川县文物保护单位
【P20】龙川县商会。建筑始建于清代,主要为商人“联络各方信息,共谋求存之道”而建造,是九十龙川商业联合成员集聚的场所
【P21】西门古码头。码头建于宋代,是当时最主要的水上交通枢纽
【P23】佗城学宫。学宫建于唐代,后来充当了孔庙与考棚的功能
【P25】黄屋。是清代一户占地面积很大的民居,如今破败不堪,但仍有个别黄姓居民居住于此
【P26】佗城中的路牌标示很清楚
【P27】百岁街,原名儒学前街,这里是古城最繁华的街区,特点是“两多”,一是百岁老人多,二是姓氏多,所以又名百岁坊、百姓街
【P28】老字号
【P29】榨油坊
【P30】香信、卷春等食品是佗城的固有特产。这位大妈正在做卷春
【P31】牛肉与刀
【P32】讨价还价
【P33】砂锅是南方特别是烹饪客家菜使用最多的锅具
【P35】佗城菜市
【P36】一对情侣
【P37】90高龄,声音洪亮,走路不用拐,打理菜地好不费力
【P38】佗城影剧院。始建于民国四年(公元1939年),1962年重修,2010年大修。“佗城影剧院”是佗城籍的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萧殷所题,同时墙面仍然保留了文革遗迹当属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