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上)重庆游记(四)


标签:
重庆古镇磁器口龙隐镇小吃食品旅游 |
分类: 旅游记 |
重庆“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因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隐修于镇上宝轮寺,故又名“龙隐镇”。清朝初年,因盛产和转运瓷器,而得名磁器口,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美誉为“小重庆”。
现今磁器口古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任你品味,任你选购,因此磁器口是重庆旅游必去的旅游景点。
我分别于2005年5月和今年春节期间两次游览磁器口,此间相隔近7年反差却是很大的,前次拍照用的是奥林巴斯C770UZ卡片机,现在用的是尼康D700全画幅单反相机。
2005年5月那次的磁器口,游客相对少些,街上稍显得有点冷清。
以下图片由奥林巴斯C770UZ卡片机拍摄:
【P1】古镇的入口有多个,当属这马路边的最方便,公交车都在此附近停靠。
【P2】从这里直下东头可以通往码头,也是古镇繁华的商铺段,沿途不时传来阵阵的的叫卖声。
【P3】与之相反方向的西面街道,店铺稀少,主要是居住区,屋内的主人老人居多。
【P6】民间工艺糖画是艺术与食品的结合体流传于全国,重庆也不例外。
【P7】记得我们小时候有养蚕,把蚕茧拿去卖钱;磁器口有以蚕茧为原料的作坊,丝绵被和缎面棉衣等等。
【P8】木雕及古董店铺在磁器口镇上占有一定比例,这些艺术品让游客穿越时空,体会古镇的历史。
【P9】西洋镜,还出现在古镇里,小时候看过5分钱一场的可谓大片了,当今的西洋镜设备有所提升,片子内容却丰富了,可西洋镜的原理不变;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怀旧视频器物。
【10】书场。当夜幕降临,人们聚集在这里,泡上一壶茶,点上些许小吃,津津乐道听着台上的评书,时而还与同坐小声私语。
【P11】翰林庶居,这里是书画艺人的活动场所,院子保留了清代的建筑风格,虽不豪华,倒也不失优雅。
【P12】黄杨木梳专卖。黄杨木自古是制梳首选是因为《本草纲目》说:“世重黄杨,以其无火”、“其木紧腻,作梳、剜、印最良”、“清热、利湿、解毒”;
其内含黄杨素,可抑制真菌生长,故而成梳后止痒去屑效果较好。
【P13】“亏惨了”用重庆方言吐出这三个字,语音诙谐个中的内涵却十分的丰富。
【P14】取名也是一个民间行当,学问来自于周易、生辰八字及汉字渊缘。
【P16】山坡上的民居对比,老式的吊脚楼木质建筑,在重庆渐渐消失。
【P17】爬石阶梯是居住在山坡上的人每天的必须要展示的技能。
【P18】经整修过的街巷,虽然房子的质量得到了改善,但居住面积和采光依然如旧。
【P19】瓷器口古镇的“宝轮寺”始建于西魏年间距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发为僧来重庆,隐避于宝轮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个大字,因明建文帝曾避难于此,故又名“龙隐寺”。
【P20】明建文帝朱允炆铜像。建文帝在朱棣篡位后是死于那场皇宫火灾还是逃亡民间是死是活,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因此,围绕建文帝话题,全国各地的传说五花八门。
【P21】传说明建文帝朱允炆在磁器口避难时,偶然喝了7岁男童洗澡后的尿,其哮踹和劳损病不治而愈,故民间俗称童子尿为护龙水。
【P22】东街头牌坊面临嘉陵江,对联“不是真龙门,骚客邀谁颂三巴;果然好气象,古风赖汝成一脉”意义深远,勾勒出了磁器口的繁荣景象。
【P23】华子良脱险处。磁器口距渣滓洞不远,《红岩》中的华子良经常到磁器口来采购物品,据说他就是在江边的此地逃脱的。
【P24】渔船。川江的渔船就这样,祖祖辈辈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大多数已经上岸,还在江上泛舟的人也许出于一种怀恋或迫于生计的无奈吧。
【P25】磁器口码头,史上最繁忙的码头之一,如今早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停靠在嘉陵江江边的趸船已经变成水上旅游餐馆,2005年三峡还未蓄水,码头正在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