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言

标签:
方言桂林文化 |
分类: 随意心情 |
有好久没有回桂林了,老想着那碗使人流口水的卤水桂林米粉,还有那悠闲的生活、美丽的山水和那亲切的乡音,最近在网上碰见一篇《桂林方言寻源》文章,放在本博收藏了。
要了解方言就得了解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移民进入的人数、来源地以及原因很多,大致说来在清代中后期桂林方言已初步混合成形。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清雍正以后大力鼓励百姓进人广西垦种(其实是拓荒啦),大量广东农民移人桂林。也是雍正时期,粤东、江西商贩云集,其中也有不少贩盐的湖南商人。由于可利用漓江(珠江水系)水运,清末时漓江码头就成了著名的盐街。
进入桂林的外地商人中,广东、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等地的都有,而其中广东商人最多。满族、回族则大多以官员或军人身份进入,当时他们作为上层人物,大多住在城镇附近,以后大部分都融入了桂林百姓之中。
乾嘉时期回族仍以桂林(当时是省城)及附近各县临桂、灵川、永福、鹿寨等地为中心,整个清朝时期都有因仕宦、征戍、避难、经商、讲学等原因自河北、甘肃、云南、广东、湖南等地迁入者(影响较大的就有傅、李、何、翁等姓)。
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因此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所以现在的桂林人可以说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可以占到1/3以上。所以桂林方言仔细一品其中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就不奇怪了。比如“ke na kai”的“ke”和“na”还有“ma lang gu(卵石)”象全州(原属湖南)话,“咸”字读“han”象广东话。就连桂林人喝酒时都用广东话划拳(俗称广码)。
此外,历史上桂林的驻军以及大小官员(家属和仆从可不少)还有因避难和贬谪而迁入的人也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
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啊),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很多进入定居在桂林附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因而和桂南桂西的方言差别较大(人口构成不同),大体说来桂林话和四川话一样属于北方语系。
桂林方言集锦
毛秀才 =西红柿
上该 =逛街
麻直麻直往前走 =一直向前走
女(男)把爷 =女(男)孩子
一大啪啦 =很多
拉里拉它 =脏
悟树 =恶心
三醒 =蠢
老兜吧 =老鬼
镇子 =这样子
烧 =伊妖=漂亮或者是风骚
克 =去
棱子 =廊子=怎么
扯卵谈 =不可能的事
卵抛 =没有的事
豆把鬼 =小孩
讨卵嫌 =好讨厌
莫瞎掰 =别乱说
外婆炸蛋 =拣便宜
醒水 =明白
没醒水 =不明白
晓得晓不得 =知道不知道
你个人好哈的 =好傻的
歹 =吃
小屁眼 =小把爷=豆子(巴)鬼=小孩子
两公婆 =两夫妻=两口子
孩子 =鞋子
浪子搞 =怎么办
卯锅 =很蠢的男人或者被宰的男人
卯妹 =很蠢的女人或者被宰的女人
醒里醒导 =脑袋秀抖
抠掰 =抠门的人
胖该 =胖子
改手 =上厕所
狗肉两个讲这些 =朋友兄弟的意思
吗拐 =青蛙
歹马老板 =吃空子
嘎嘎 = 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 =死了;完了
麻直 =一直
蒙蒙娘 =捉迷藏
透凉 =乘凉;
木倒(dáo) =停住不动;形容傻傻的样子
醒昂醒昂 =形容人笨头笨脑。
燎菜 =挨打
雷堆 =啰嗦
料了克 =丢了去
呛人 =欺负人
傣起 = 抓起来
赶单 =简单
彪油 =跑了;离开
醒龙 =清醒
巴麻油 =沥青;形容很缠人的那种人
赖豪 =耍赖皮
嘎子wō =掖窝
挂空档 =指没穿内裤
精杂 =结实
背食 =倒霉
压马路 =逛街
老狗肉=交往很久的朋友
血狗 =非常非常好的朋友
老华 =和自己同姓的人的称呼
搞屎棍 =调皮鬼
炉子 =男朋友
五 =女朋友
拐 =女友
叉五 =泡妞
醒橄榄 =一般用来指做了傻事的人
裸水 =形容不修饰边幅;不讲究
打狼当 =一丝不挂
甩脱 =潇洒
扣拜 =小气鬼
当队长 =请客的人
狗卵屎 =形容自以为事,了不起
咪咪摸摸 =磨磨蹭蹭
毛乃积 =穷光蛋;没有钱
红核 =无论如何
搞拐了 =事情出了点意外
送你克古牛山 =坐牢
送你克矮山塘 =疯了
我崽 =惊讶,语气助词
夜屎佬 =背后说人坏话的人
烧甲子 =蟑螂
嗦米粉 =吃米粉
马卵古 =鹅卵石